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民间八大匠谁是排名第一老祖宗十匠九难缠
前言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
但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尽管是很平凡的行业,但却是手艺人立足的根本,也是我们平民老百姓幸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渺小却又伟大。
而这些手艺人,被人们称为“民间八大匠”,其中木匠更是被称为鬼都不缠。
那么这“八大匠”都是做什么的?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毡匠
毡匠,顾名思义,就是制作毛毡等物品的匠人,而这一手艺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古代,这一职业也是十分让人尊重。
一条毡从选毛到成品,中间历经打毛、除油、弹毛、铺毛、揉毡、洗毡,揉边等十道工序,而一个人要经过多年的苦学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一名合格的毡匠。
早些年前,还能看到一群东乡族老人,从身上拍落一团团的雪花,用他们龟裂的双手制成一张张精美的横跨历史的毛毡。
匠人精神被重提的当下,毡匠的弹毛擀毡手艺,重新显得弥足珍贵。但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老一代毡匠的老去,毡也慢慢的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一技术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篾匠
南方的朋友大多数小时候都见过篾匠,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家家户户过几年都会自己砍几根竹子,然后请附近的篾匠来家里帮忙编制竹制日常用品。
比如簸箕、米筛、筲箕、蒸笼、竹篮、鸡笼、竹床等各种农村日常用具。
这些东西,短的能使用几年,长的则能用几十年,牢固结实,经久耐用是他的特点。在那个时候,编的好的竹篾匠基本每天都从早忙到晚,管烟管饭,一天几十块。
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只有几把篾刀走天下,俗话说的好“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这是一项纯手工技术活,赶上运气好的时候,篾匠一年能赚两三万块钱,而手艺好的篾匠基本上是全年无休。
除此之外,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但是现如今,随着塑料和钢铁发展的应用,手工技术产品竞争不过工业化产品,篾匠这样的手艺已经快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农村基本上很少见了。
裁缝匠
裁缝,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技术。按照宋朝周辉《清波杂志》记载裁缝,排在三十六行的第三位,但现在这个时代,裁缝已经快成为一个日落西山的职业。
如果问这世上最厉害的裁缝是谁,那就要说起神话故事里面的织女,还有在古代上海松江有个名为黄道婆的,这两个都可以在古代纺织行业里称得上祖师爷的人物。
在年,有个名字叫江良通的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而他也应该算得上是近代裁缝名人,年,有个红帮裁缝叫荣昌祥,他曾经为孙中山定制了第一套中山装。
这个红帮裁缝就树立了裁缝帮派的江湖地位。
而在七八十年代,基本都是请裁缝师傅上门量体裁衣,而他们除了支付工钱,如果师傅带了徒弟,也要支付徒弟工钱,因为在当时缝纫机算是贵重的物品。
而如今,裁缝这个职业已经日落西山,渐渐成了边缘化的职业,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人愿意去从事这份手艺,而且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或许有一天裁缝机器人都会面世。
剃头匠
相较于我们熟知的发型师托尼,“剃头匠”似乎听起来年代久远。
来这里的大多是老一辈人,他们不爱去高档程序复杂的理发店,不需要吹拉烫染,只好这一口,躺椅上一坐,剃头、修面,来理发的人眼睛微眯,半躺着,享受着,脸上涂抹着泡沫,轻轻一刮,脸就干净了,人也显得精神。
师傅手起刀落动作娴熟,客人面对镜子满意微笑,更显容光焕发。
巷子墙边来往的人络绎不绝,有的老人也会带着小孙子来理发,零零散散的人靠在墙边等候聊着家常,他们是顾客,却更像朋友关系。
苏师傅总会轻声细语地询问顾客地想法,理多短、什么造型、手法轻重,都被他仔细的记在心里,手起刀落之间尽量满足顾客需求。
街角的手艺人总是默默地,但从未消弭,他们用低廉的价格、精湛的手艺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价格越来越昂贵的时代中夹缝生存,守护住一片净土。
石匠
石匠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拥有着很长的历史,不仅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石头制品,制作石磨也是不在话下。像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石匠工人的杰作。
一把铁钎和铁锤,一敲就敲了几十年,很多石匠说干完这个活儿他们就要收山了,现在建石头房的越来越少了,从他们的神态中流露出满满的不舍和遗憾。
也许对他们来说,打石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更是一种热爱,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传承。
铁匠
在农村,其实大大小小的铁器都是铁匠千锤百炼练出来的。
铁匠,支盘烘炉,风箱一拉,炉火灿灿,匠人把锻截的铁料,置于火上,盖好扣瓦锻烧。
拉火人不时翻动铁料,使其均匀受热,期待火候成熟。
时机到来,掌盘人手执火钳取炽红的铁料放砧墩上头。另只手拿小铁锤,审势下锤。叮叮当,叮叮当的敲打。
拉风箱的人,在取出铁料时早已手持重磅大锤,在一旁等待。
当当,两声小锤敲砧子的声音发出,抡锤人将全身力气传至锤把上,锤头按照小锤点击的铁料的位置,稳准狠的命中目标,叮当、叮当,铁料伴隨声响发生形变。
最后,在师父的掌控中定型理想的器具。
铁匠在我们前几代人眼里是多么热火的手艺,而现在却要冷门了,科技的进步替代了传统技艺,却抹不掉几代手艺人的功劳,致敬可爱的他们。
油匠
古法榨油工艺分一一烘干、粉碎、熏蒸、制柸。
最关键的就是制柸了,工人将菜籽粉用铁圈和稻草制成饼,制好的柸,叠放在一起,就可以统一运到木槽内,并用木楔将之固定,就可以开始撞油了。
油匠师傅们挥动着多斤的铁锤敲击木楔,并适时添加些木楔通过物理作用,挤压油饼出油,榨出来的油,香气四溢。
但现在机器越来越现代化,代替了人工劳动,也渐渐失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
木匠
“十匠九难缠,木匠鬼不缠”,可能初读这句话,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是这十种匠人都不是善茬,尤其是木匠更是是很难对付,但是老一辈人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都不想和木匠打交道?
原来,古代的时候住的都是木头房子,修建房子置办家具都需要找木工来干,由于木匠在古代的地位很高,学习过程也是十分困难,但是请他们的人也是非常多,他们靠这个吃饭,自然要的钱也很多。
但是如果你不给他们足够的钱,他们就会在房屋或者家具上动手脚,很多人为了安心,只能用钱打发。
除此之外,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而且鲁班精通秘术,因此人们对木匠更是十分敬畏。
结语
匠心不朽薪火相传体味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传承弘扬身边的传统文化。
让它们的生命之火继续温暖我们的后代百年,让传承的中国手艺被看见被记录。
与手艺人一起共同守住那份传承下来的骄傲。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