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经济设问中观经济管理目标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5/30 11:09:40   
引言

实行中观层次的经济管理,首先要明确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经济管理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管理目标受制于战略目标,但管理目标又一定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在既定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我国在年要实现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经济管理目标则是为达到既定目的所要采用的具体措施。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只能是一个,而为达到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却可以确定多种经济管理目标。具体说来,中观经济管理目标大致有以下几种:

局部结构比例目标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比例,只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比例,如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农、轻、重的比例,可是,如果没有局部结构的比例,总体比例就很难实现。

建国以来,我们对原有的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个成绩是不可低估的。但是也出了两次重大的比例关系失调,这里固然有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原因,但也应该看到,忽视了局部范围的比例关系也是造成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重要原因。

因为总体比例只能顾及大的方面,不可能顾及具体细节。例如,农、轻、重的比例,一般只是从产值上看出各自所占的比重,但却看不到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即使重大比例关系看起来基本协调了,局部结构却可能是失调的。“以粮为纲”往往忘记了多种经营,“以钢为纲”又往往造成了孤军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总体比例协调了,但至多也只是局部结构不协调中的总体表面协调,最后我们还不得不回过头来调整局部比例结构。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我们可否变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先从局部做起,以部门、区域为本位安排好比例结构,使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第三产业内部、各大经济区域内部、各省级经济区内部规划出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其他方面的结构,然后再由国家协调总体比例,也就是先从具体做起,再上升到一般。

这样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容易生效。国民经济的总体比例只有建立在局部结构协调的基础上,才会稳妥可靠。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管理,应是一种分级管理。局部结构目标的实现经常是微调,而不是强制性的大调整。如果放弃了局部结构目标的管理,就会出现几年一度的大折腾。局部结构比例目标当然不能理解为“大而全”和“小而全”。

其实,并非面面俱到才是合乎比例。就产业结构而言,也可以有许多类型,诸如轻型结构、重型结构、服务型结构,等等部门经济一般都具有单一性,如机械工业、纺织工业,但并不排斥各类工业内部的合理结构。

区域经济各自都有自身的特点,如辽宁的钢铁、内蒙的毛纺、广东的第三产业,都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过中观目标管理,实行全国性的目标协调就有了依据。国民经济目标管理,原则上是管理中观经济目标,局部问题交给局部职能部门去解决,事情就会好办得多。

局部经济增长目标

国民经济发展不能没有一定的速度,但又何以实现健康的没有水分的增长速度呢?这是吸引很多人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在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部门和地区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中央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就是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央要实现产值翻番,局部领域也只能争先恐后地翻番,结果是不顾具体条件层层加码,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损害了经济效益,使增长速度夹杂许多水分。

这种不顾实际情况一刀切的局面,归根结底就是忽视了局部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差异性。其实,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只是一个目标函数,具体实现过程则是管理问题。总体范围的经济增长只是概率控制数字,并不要求每个局部实现均值增长。

从部门经济发展来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重点。在工业化初期,要求重工业优先增长,在调整时期,则要求农业、轻工业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又要求新兴产业的超前增长。国家总体规划一旦确定,大量的工作是中观层次的具体管理。中观管理的前提,是具体制定局部经济增长目标,有些部门需要扩张,有些部门则需要冷却,实行部门间差别增长速度,使总体目标中观化。

只有进行严格的中观目标管理,才能保证实现健康、没有水分的增长速度。从地区经济发展来说,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技术条件以及原有的产业结构不同,增长速度也会呈现出差异。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原来曾经实现过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地区,就应适当缩减基本建设规模,实行相对稳定的发展而那些轻工业拥有优势的地区,无疑应该有一个更快的增长速度。对于第三产业这个特殊的领域,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有必要制定特殊的具体增长目标。

倘若各地都固守统一的模式,一律是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不仅经济调整的任务难以实现,甚至会出现难以遏止的“投资饥饿症”,紧跟着就是“消费基金膨胀”。这种情况,直到目前还屡有发生。我们经常说“宏观失控”,其实,“宏观失控”的直接基础则是“中观失控”。区域经济发展只须盯住总体目标,并不是毫无选择地照搬总体目标。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具体增长目标,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目标管理。

经济优势目标

发挥经济优势看起来只是宏观问题,但具体管理又一定属于中观领域。微观经济也要注意发挥优势,但在社会化生产中,单个企业无法形成协作生产力,很难发挥大生产的优势。企业只有在横向联合中,才会形成真正的优势。因此,经济优势目标的确定又以一个或宽或狭的范围为前提。这就是说,中观经济管理要把发挥经济优势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确定优势管理目标。这是一种需求优势。

比如,能源不足,交通运输紧张,科技落后,这类部门的产品很容易占领市场,形成产品优势其不利因素是原有基础薄弱,其有利因素是拥有广大市场。需求创造供给,因此又可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凡属这类部门,都可以选定扩大产品供给的经营管理目标。经济发展中的相对过剩环节也可以变通地确定优势目标。这是一种供给优势。

比如,经济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机械产品积压,需求结构变换过程中出现的缝纫机滞销。由于这类产品失去了一部分或大部分市场,继续大量生产很难形成优势。其不利因素是销路阻滞,其有利因素是拥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基础。供给自身不能创造需求,因此需要实行局部领域的目标调节,实行转轨变型,开辟新的领域,选择扩大产品需求的经营管理目标。新技术革命进程中的先进产业能够更直接地确定优势目标。

目前,我国这类产业虽然比重不大,但却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方向。发展先进产业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但许多中小型项目完全可由地方财政解决。我们如果能够有效地把实现新技术革命的总体目标变成局部地区的中观目标,使每个地区都能有分别有步骤地扶植新兴产业,发挥出体现自身特点的优势,无疑会大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某些地区拥有的特殊有利条件容易确定优势目标。一般说来,地区经济都具有某种优势,纵然没有绝对优势,也有相对优势。发达地区有技术、市场优势,沿海地区有信息优势,不发达地区有资源优势。有的地区农牧业发达,有的地区重工业发达,有的地区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可以说,各有不足,也各有所长。地区经济管理可以有许多具体目标,但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经济优势目标。

经济协调目标

一国的经济管理,有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中观管理担负着承上启下的协调任务。因此,中观管理要把经济协调当作具体管理目标。经济协调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名词。不要以为只有宏观管理才能促进经济协调。经济系统既然分为若千层次,自然就有各个领域的协调问题。微观管理协调企业,中观管理协调部门和地区,宏观管理协调国民经济总体。中观管理除协调部门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外,还具有协调国家和企业之间关系的职能。

前者可称为内部协调,后者可称为外部协调。内部协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横向关系的协调,如企业之间的协作,联合体内部的经济利益,联合体之间的关系,区际之间的经济关系;另一种是纵向关系的协调,主要是中观经济上下关系的权力分配,职责的确定,如部门和行业集团的关系,地区和联合总部组织的关系,联合总部组织和参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这种经济协调主要是一种软经济联系,但并不排除制定若干政策性规章和法规。外部协调主要是下情上达和上情传递,使宏观管理目标和微观管理目标融为一体。例如,宏观管理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微观管理目标包括:效益、利润、质量、产量。中观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使这些目标吻合起来,以免发生冲突。

例如,经济增长和利润目标可以上下一致,但可能会和效益目标发生矛盾。中观管理可以采取措施促进和监督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和提高产品质量,使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一致起来。又如,物价稳定和产量目标有一致性,但和追求利润目标有矛盾,企业出售产品希望物价提高,又不利于物价稳定。

结语

中观管理可以大体确定一个价格浮动幅度,兼顾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使上下关系协调起来。我们以往的经济协调,大多是一种宏观协调,国家经济中心不得不在每一个环节进行跟踪,实际效果往往很差。如果能使部门和地区具体确定经济协调目标,经常担负起调节宏观和微观管理目标任务,就会行之有效,落到实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2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