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平湖99岁暖冬奶奶,40多年做了几千双鞋

发布时间:2022/10/20 16:16:56   
北京权威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6.html

冬日的午后,和煦的阳光正照在窗前,斜斜的光线越过半张桌子,给窗边的缝纫机蒙上了一圈淡淡的光晕。几乎每天,陆秀珍都会在这台缝纫机前“工作”15个小时。流利而清晰的踩踏声,很难让人把她和“99岁”联系到一起。

如今,她的“工作”没有任何报酬。可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她却有自己的想法: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那些人。

一双鞋、一副手套、一条围巾……送出一份温暖很容易,但是用一辈子去温暖别人却需要一股精神来支撑。陆秀珍就是凭借着自己一颗绵长而又滚烫的爱心,把更多的温暖带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如今,陆秀珍还有个称呼:布鞋奶奶,她就像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了别人的脚,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艰苦岁月里成长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90多年前。

陆秀珍出生在平湖市乍浦镇,排行老二。“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总是和母亲更亲近些。”生活在农村,陆秀珍的母亲和许许多多农村妇女一样,靠在家轧棉花维生,日子亦是清苦。小时候,她总是爱围在母亲身边。母亲打袜样、摇袜子、打纱线的时候,她就会把小小的身子凑过去,想看个明白。“我最爱看母亲做这些活了,可是母亲却常常要把我赶走,说孩子总是要多读些书、多懂些道理好过做这些活。”陆秀珍说,家中虽然清苦,可是父母却竭尽所能把他们兄妹三个都送去读书,所以即便她喜欢手工,也只能远远地看着母亲干这些活。

在陆秀珍的记忆中,母亲除了教导她读好书,更教会了她怎样做人。“那时候,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要是有穷苦人家上门轧棉花时,母亲总会蒸上一笼番薯,将热气腾腾的番薯一个个递过去。母亲总是不让人饿着肚子、顶着冷风走。”陆秀珍说,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件小事,却让她记忆犹新,而母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脸上那总是洋溢着的笑容也似乎印刻在了她的心里,每每想起,都是温暖至极。

16岁那年的11月,当陆秀珍照常背起书包准备去学堂时,却被母亲一把拉住。母亲告诉她,现在外面不安全,让她待在家中。“那时日军已在全公亭、白沙湾沿海一带先后登陆。”陆秀珍说,不久后,在萧山工作的父亲回家带着一家人踏上了逃难之路。年,他们一家逃难到了江西弋阳。年少的陆秀珍读过几年书,会手工,不久便在弋阳不远的贵溪县工作。“那是一个叫‘妇女指导处’的地方,全是清一色的妇女,我们的工作就是前往贵溪各地教人识字、编草鞋等。”年轻的陆秀珍并不完全明白这些工作的意义,她依稀记得当时她们只教别人“工人农民”四个字,大家平日里唱的都是些激情洋溢的抗日歌曲。很多年后再回忆起这些经历,她却倍感自豪,因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也曾贡献过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

年,在外逃难多年的陆秀珍和父母重新回到平湖。不多时,解放军就来到了乍浦,年5月,平湖解放。不久后,陆秀珍成为了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

坚持不懈传温暖

生活安定下来后,陆秀珍重新拾起了针线。绣花、打毛线、做床品……“刚解放的时候,物资紧缺,什么都得自己来,刚好我又有这个手艺,想想不能浪费,索性就在业余时间操持起来了。” 陆秀珍说。

大儿子结婚时,还是老式床,床的走檐全是陆秀珍绣的;孙辈们满月、抓周的衣物全是她做的;女儿出嫁时已经开始流行欧式家具,床的套帐、床顶也是她绣的……等到家人的家居用品做了个遍,周围的邻居开始上门了:“陆阿姨,我这里有对枕头,你看看有时间帮我绣绣不?”“全家嫂嫂(陆秀珍夫家姓全),我家媳妇下个月要生了,能帮我做几双小孩子的鞋吗?这个我真不会……”“陆阿婆,你帮我参考下,孩子的帽子该做什么样的又暖和又好看?”每每有这样的请求,陆秀珍总是乐呵呵地应着:“当然当然,要做成什么样的,你跟我说就行!”

就这样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陆秀珍靠着一双巧手成了十里八乡的“红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农村人情往来多,家家户户办喜事按规矩要随2元钱的礼,而陆秀珍总是坚持着自己买原材料,亲手缝制成成品衣物,不仅节约“成本”,送礼还体面又有意义。如今在陆秀珍家附近的一些村或社区里,不少家庭都是三四代人都穿过陆秀珍做的鞋袜衣物。

年,58岁的陆秀珍享受到了退休政策,走下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退休教师。退休后的她也闲不住,时常回娘家走走,就在退休半年后的一天,她在路过乍浦镇老西门时,偶然走进了位于那里的一家敬老院,看到一些孤寡老人脚受冻后长了冻疮。那年冬天特别寒冷,想着老人们孤苦伶仃,陆秀珍心里不觉一阵难过。“我要给他们每人做一双棉鞋。”她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

从那个寒冬开始,陆秀珍每年都会给这个敬老院的老人们送手工品。从鞋子、袜子到手套、领套,每年一入冬,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会收到人手一份的“温暖牌”慰问品。“老人的鞋子要做得更厚实。”为提高效率,在70岁那年,陆秀珍开始学用缝纫机,用二女儿陪嫁的这台老式缝纫机缝制鞋面,鞋底还是要靠一针一线纳出来。每晚,陆秀珍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纳着鞋底,一边“听”着电视。“只要摸着针线,我心里就特别踏实。”次年重阳节,陆秀珍就将30双用缝纫机制作的崭新的棉鞋送到了老人手中。这样的温暖,陆秀珍坚持了近20年,直到这个敬老院搬入新址,老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年夏季,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看到新闻后的陆秀珍又坐不住了,当夜起她就连轴转地开始缝制布鞋,实在来不及了,叫上亲朋好友打下手,双鞋在过年前,全部寄往受灾地区……

如今在社区里,陆秀珍有了一个新名号——“布鞋奶奶”。做手工底布鞋已经40多个年头的她,家里经常会有带着期望的陌生人到访求鞋。虽近百岁高龄,但陆秀珍每年要做婴儿小布鞋多双,无偿赠送给亲朋好友、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等。前些年,老人主要做成年人穿的棉鞋、单鞋、拖鞋,前后做了多双,都无偿赠送给邻里乡亲、孤寡老人、灾区群众等。近些年,陆秀珍用鞋锥做鞋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才改做婴儿鞋。“我劳动惯了,停不下来,不管到什么年纪,我还是想为别人做点事,这让我感到高兴。”已近百岁的陆秀珍说。

好家风里有传承

陆秀珍说她的善举,离不开她母亲那时对她的谆谆教诲。在助人为乐的家风引导下,年轻时的陆秀珍虽也十分清贫,但却一直怀揣着一颗想要帮助他人的善心。再次回忆起来,有件尘封往事,让她终生难忘。

五十年前的一天,陆秀珍劳动完后在村口听到村民们说起,村里邻居全夫荣的妻子生了场大病,双腿站不起来了,而当时这对夫妻还有个正在吃奶的孩子。

当时,陆秀珍家里已经有三男三女六个孩子,每天还要为挣工分发愁,但她知道这件事后,一直记在了心里。经过一晚上的思想斗争后,第二天还是去了全夫荣的家中,看看有什么忙可以帮的。

“你这个病这么严重,医院医治,你的小儿子没人带的话,我可以把他带回去养着。”陆秀珍仔细了解她家的实际情况后,决定替她抚养正在吃奶的孩子。那时候没有奶粉,自己也过了哺乳期,只能每天冲米粉给那个孩子喝。陆秀珍忙的时候,就会让大儿子抱着孩子去玩,就这样坚持照顾了孩子三个多月。

从战乱、饥荒年代走来,陆秀珍照顾过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不止一个。每当看到路边的弃婴,不管家里是不是还能揭开锅,陆秀珍都会将孩子抱回来,抚养到半岁左右,再将孩子送给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没有自己孩子的家庭。“这些孩子,部分已经失去联系了,有些我还知道他们在哪里、生活得怎么样。”陆秀珍说,看到这些原本差点夭折的孩子,如今过得幸福美满,这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陆秀珍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着家人。每每说到家中小辈们的情况,老人总是很自豪:“他们都很争气,从小家教严格,从没人干过违法的事情,也没有赌博、酗酒这样的坏习惯。”

儿子全星月更是得到母亲“真传”,退休后,也一直做着公益事业,目前是平湖市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乍浦镇关工委还特地为他成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星月家风工作室”,传递好家风。全星月通过新媒体上发布“家风短语”“家风故事”篇,同时还应邀到社区、学校、企业开办家风传承讲座。“妈妈近百岁了,还在继续做鞋送人,而我也要坚持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全星月说。

如今陆秀珍的言行还影响到社区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朱福英就是其中之一。今年79岁的朱福英论辈分要喊陆秀珍一声“小姨”,从朱福英的婆婆开始家里4代人都是穿着陆秀珍做的鞋子长大的,如今退休后的朱福英也开始跟着陆秀珍做“爱心鞋子”、打“爱心围巾”送给有需要的人。“如今像我这样跟着陆阿姨一起做手工的人还有好几个,算起来我们都是陆阿姨的小辈。”朱福英说。面对送去温暖后又上门来的谢礼,她与陆秀珍采取一样的“政策”,礼品基本上都拒收,但会收下一些旧面料之类。“旧面料一般人家用不上,却适合给小宝宝做鞋,有时候想买也难寻。”朱福英说,如今她们这些“学徒”们和陆秀珍一样将做爱心手工活视为老年之乐。

图文来源:文明平湖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9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