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放弃硕士学位回国,辞去青岛市副市长职务,

发布时间:2025/2/24 16:21:41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倪思洁廖洋

厨房里,一位身形瘦小的老太太坐在餐桌旁,皱着眉头,若有所思地盯着拼图上的空缺。她拿起一块紫色的数字积木“10”,似乎不太确定是不是该把它放进空缺里。在这之前,她用了将近5分钟才从“1”拼到“9”。

老太太名叫郑守仪,已是93岁高龄。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创了中国现代有孔虫分类与生态学;她曾担任青岛市副市长,为了学术研究又主动请辞。

此刻,女儿傅新红正在厨房里做家务。她回头看了看母亲,便掏出手机定格了这个瞬间。照片里,郑守仪银色的短发看起来是那么柔软光滑,蓝色的花布衬衫没有一丝褶皱。

在女儿眼中,母亲和年轻时一样美,岁月慢慢地带走她的记忆,却带不走她对待生活的那份认真与热忱。

郑守仪在厨房的餐桌前玩数字玩具。

“她如果不搞生物研究

应该会是不错的画家或者雕刻家”

白天,郑守仪的室内活动就是看猫、玩拼图、翻相册。她家里有6只猫,“多”得让她数不清,她用手指指着猫一只一只地数,却总在数到“4”时就卡壳。拼图是女儿买的,希望益智类玩具可以延缓她的阿尔茨海默病发展速度。93岁的郑守仪已经很难驾驭3岁以上小孩的玩具,常常把玩具捏在手里琢磨半天。大相册也是女儿用A4纸打印的,里面有关于她的各种照片。比起看照片,郑守仪更享受在相册每一页下面叠个角的快乐。

她的手闲不下来。没有事做的时候,她就用手指敲桌子,不停地敲。那是一双布满皱纹的手,血管像蚯蚓一样趴在手背上。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她正是用这双手,做出了令世界惊艳的物件。女儿感慨:“她如果不搞生物研究,应该会是个不错的画家或者雕刻家。”

可恰恰因为搞了生物研究,郑守仪的作品才如此特别。她的作品里,主角只有一个——有孔虫。

有孔虫,是一类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因外壳带孔而得名,被誉为“大海中的小巨人”。它们平均只有约1毫米,针尖儿大小,不借助显微镜很难看得清。

单凭一个细胞,有孔虫在地球上生存了5亿多年,见证、记录着海洋生态和地球演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因此成为人类开展生物地层、古海洋、古气候研究和石油勘探工作的“向导”。

郑守仪雕刻的部分有孔虫模型。

上世纪50年代时,国外开展孔虫研究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但在我国该领域尚属空白。

从年起,郑守仪凭着一双手、一双眼、一台显微镜,详尽描记了余种新的有孔虫,约占世界已知现生有孔虫种类的1/4。

不仅如此,她还绘制出3万多张有孔虫种类形态图,为有孔虫建立了一整套准确可靠的“户口簿”;制作出多个有孔虫放大模型,让有孔虫的美从显微镜中“释放”出来;撰写了余万字的学术文章与论著,推动中国迈入有孔虫分类研究领域的国际前列??

有朋友到实验室参观时,她会把大家带到显微镜前,兴奋且自豪地说:“你们看,我今天又找到了一只很漂亮的有孔虫。”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党委副书记李乃胜最近一次在郑守仪的办公室里看有孔虫,是3年前。

他与郑守仪相差26岁,属于忘年交。郑守仪90岁时,还会时不时去办公室工作一会儿。李乃胜记得,当时,郑守仪的办公桌正中央放着显微镜,各种有孔虫的壳像细沙一样在玻璃器皿里铺了薄薄一层。郑守仪把显微镜对准其中一只,让李乃胜看,“灰白色,像个小球,上面有花纹”。

郑守仪常常感叹:“这么美的东西,一个人看可惜了。”所以,她要把它们放大,用笔,用石膏。

年11月,她作为中国现代有孔虫分类和生态研究的开创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郑守仪被授予世界有孔虫学界的最高荣誉——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

美国微体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比拉尔·哈克博士如是评价郑守仪的学术贡献:“她把微小的有孔虫放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制作成形象逼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不仅创造了可以促进有孔虫教育事业发展的教具和科普展示物,也为世界有孔虫研究和应用作出了贡献。”

郑守仪在雕刻有孔虫模型。

郑守仪研究有孔虫的热情,大多数人无法感同身受,包括她的女儿。

小时候,傅新红每年寒暑假都在实验室里给母亲当助手,她6岁时便会用英文打字机帮忙打卡片、打文件。科考船上送回的泥样要先冲洗、过滤,然后把样本放在培养皿里烘干,干透之后再装进试管瓶,贴标签、称重、登记。

傅新红的流程完成之后,郑守仪就可以在显微镜下挑标本、计数了。挑标本是用非常小号的毛笔把漂亮的有孔虫粘出来,放到旁边的器皿里,工作量很大。傅新红很少干这个活儿,她不懂得专业门道,而且“显微镜看久了会头晕”。

对于这些工作,女儿觉得枯燥乏味,母亲却乐此不疲。郑守仪一直将有孔虫视为自己的“宠物”。

有一次,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她指着一只有孔虫模型说:“我认人很差,见过一次或几次的人,再次见面有时都不认识,但有孔虫我一看就知道是暖水性的还是冷水性的、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比如这个,这个只西沙群岛有,暖水性的。”

傅新红很难像母亲那样爱有孔虫,但母亲的动手能力总是让她惊艳。

决定要做有孔虫立体模型后,从没学过雕刻的郑守仪拿起雕刻刀就干,“先用滑石,太硬,错了没法改,改用雕塑泥,太软,不好成型,最后用石膏,石膏好,错了还可以补”。她一边看着显微镜,一边雕刻,好几天才能刻出一个掌心大小的有孔虫模型,丈夫傅钊先形容那是“蚂蚁啃骨头”。

“一块石膏到了她手里,就能变出漂亮的有孔虫来。”傅新红说。

郑守仪的一双巧手,就像是她传递爱的通道。郑守仪把她的“巧”给了她爱的有孔虫,也给了女儿。小时候,傅新红总是班上最时髦的孩子,她的花裙子是母亲买来花布后自己设计,再用家里的蝴蝶牌缝纫机做出来的。从小学到初中,每年春节,母亲都会亲手为她缝制新毛衣、新棉袄。20世纪90年代中期,母亲亲自制作草莓黄油冰淇淋,招待傅新红的同事,大家至今感慨“你妈妈当年做的冰淇淋,绝了”。

“很多事她都愿意自己动手,就是个一辈子闲不下来的人。”傅新红说。

年郑守仪92岁生日时与女儿傅新红的合影。

“到了海里,她就像一条鱼”

天气好的时候,女儿会带母亲出去转一转,去楼下的院子或是去海边。

郑守仪很喜欢在海边散步,腿脚也还算灵便。年秋天,92岁的她在女儿和保姆的陪伴下,沿着海边木栈道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

“我妈体力很好。”傅新红尤其佩服母亲的游泳实力,“她游泳可太厉害了!天暖的时候,她早晨5点多就起来去海里游泳,天冷的时候,她就中午去游。每年从5月开始,一直游到10月底,有一次我穿毛衣都觉得冷了,她还去。”

傅新红和母亲上一次一起游泳大约是在10年前。当时水很凉,傅新红还在岸边慢慢热身,一抬眼,母亲已经游完一圈回来了。

傅新红笑着说:“到了海里,她就像一条鱼。”

郑守仪与大海的缘分远比旁人感觉到的要深。她的生活、事业无一不与“海”有关。

年,郑守仪出生在菲律宾一个华侨家中,祖籍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她有3个哥哥、两个弟弟,一家八口和睦温馨。郑守仪的父亲是位十分爱国的老人,虽身在海外却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