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优势 >> 许多大型纺织企业倒闭时,这家佛山公司却成
[摘要]“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高附加值,提升工业自动化,提高高质就业。”即便是再传统不过的纺织业企业,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有着“创新”的突围意识。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潘展虹发自佛山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高附加值,提升工业自动化,提高高质就业。”即便是再传统不过的纺织业企业,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下称“溢达”)有着“创新”的突围意识。
坚守传统制造业的佛山同样如此,其正以创新驱动探索更高效的突围路径。
过去数十年,传统制造业给予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城磅礴的生命力。如今,新经济常态下,佛山能否反过来赋予制造业新的生命力—作为全国唯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承载着这份期待。
近期,佛山公布了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11亿元,同比增长8.5%,总量与增量挤进全省前三强。这一数据比全省高出0.7%,比全国高出了1.6%。“高开稳走”的上扬曲线,有赖工业经济这个稳增长的“锚”。
熬过转型升级初期“产业空心”的阵痛,佛山经济亮丽数据的背后,折射的是这座制造业大城为应对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等挑战时,从制造业当中求创新帮助完成产业转型所作出的努力。
在最难自动化的行业推自动化
“沿江路溢达东公交站对面,立了三根旗杆,那就是溢达纺织。”每次接待来访人员,溢达企业传讯部主管李克华如此向对方提醒溢达所在位置。浅灰色的工厂大门并不引人注目,很难想到,HugoBoss、Lacoste、RalphLauren、TommyHilfiger等全球知名品牌的面料和成衣,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位于佛山高明的溢达是由香港溢达集团于年投资设立的大型产品出口型及高新技术型纺织企业,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年溢达总产值近60亿元,销售额达52亿元,出口额达5.3亿美元,生产棉纱达吨、全棉针织布近2万余吨、全棉色织布1.1亿余码、成衣达万件。
与知名品牌合作获得大量高附加值订单,在行业不景气时依然使企业保持稳步前进,溢达靠的是不断地自我革新。溢达总经理马伟萍向时代周报记者坦言,当初要推行设备自动化时,心里有过隐忧。“早在数年前,制衣企业要实现自动化生产,投入的成本远高于人工成本。这是企业最大的忧虑。”
制衣行业是公认最难实现自动化替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传统制衣车间几乎都是这样的生产场景:几百上千台缝纫机排成棋盘式,每个缝纫机前坐一名女工,低头凝视、手脚并用。“长时间低头、弯腰,会对员工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也会影响生产效率。”传统生产方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
多年前,要传统纺织企业投入大笔资金推动自动化设备改革,需要极大的勇气。马伟萍回忆了一次让她颇有感触的经历。当时,企业有人提出要购置一台自动扫地机用于车间清洁,费用约为17万元。同时期,员工月收入不过元左右,清洁工的月收入甚至不到元。对比下来,投入自动扫地机的成本远高于人工成本。不过,集团管理层最终还是同意购置。
钱花出去了,效果如何,她要亲自看看。
当马伟萍来到车间,发现“扫地机清洁效率、效果都优于人工,其次是车间环境干净了,也不会把布料弄脏,保证成品品质”。扫地机到位后,工人劳动强度降低,车间清洁岗位缩减30人,人员经整合后重新安排岗位,37名员工受益。
由一个小改革开始,溢达开启了自动化改革之路,设立卓越工程部和设备研发中心,专攻设备智能制造。“刚开始制衣行业自动化设备还是相对较少,符合制衣实际生产需要的就更少。”马伟萍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溢达购入自动穿综机,由于分辨率低,机器无法辨识原色和白色而无法完成自动穿综。技术尚不成熟成型,员工操作使用不便,成为溢达自动化改革的瓶颈。
在传统纺织行业,自动化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内外合力。“设备适应不了生产,那就和供应商一起来研发改进。员工不理解自动化,那就多引导、培训。”马伟萍介绍,在企业内部,每位一线工人都可参与技术创新和变革,万美元/期的“创新基金”、创意竞赛等成为激励员工主动创新的动力。外部则是不断与设备供应商沟通、改善、研发设备,一点一滴储备技术以实现自主研发。以溢达自主研发的“大规模自动化制衣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项目为例,和传统制衣工序相比,自动化制衣效率(平均值)提升3倍,产品一次通过率提高到90%以上。
5年前,溢达一条衬衫生产线至少需要43名工人。如今,每条衬衫生产线只需要30名员工,生产效率却比之前高出40%。目前,溢达制衣梭织自动化率达到65%,针织自动化率为35%,均是行业较高水平。过去在车间“唱主角”的制衣工如今成了“打下手”,或给机器送料,或监控设备参数。
“都知道要改,但是怎么改?”
年是中国纺织业的寒冬。彼时,多家大型企业倒闭,触动了国人焦灼的神经。而那时,溢达站上了“佛山十大专利富豪榜”榜首。
每年投入1.9亿-2.3亿元用于设备自动化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并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广东省棉染织、后整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设有6个实验室和1个经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物理测试中心。大手笔的投入,使溢达成为“专利富豪”:截至今年7月,溢达申请专利件,件已获得授权,其中发明专利件。
“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支付科技创新的成本。”佛山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广工大研究院”)副院长熊薇向时代周报记者说。佛山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在推进智能化改造、科技创新研发等方面需解决技术和成本难题。走访了众多制造业企业,熊薇认为对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而言,创新需要更多勇气。“这些企业对新技术的认识、认可相对较慢,行业内缺少示范样板,难以形成示范效应。”熊薇说,在转型升级的需求下,企业都知道要改,但是怎么改,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是无助的。“不了解政策,缺乏资源,创新技术落地遇到瓶颈,都是中小型企业遇到的共性难题。”
“佛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激发制造业的强大创新力量。”去年,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提到,要推动佛山由制造业生产中心向制造业创新中心转型跃升。
这种跃升离不开创新驱动。年3月,由广东省科技厅、佛山市政府、南海区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共建广工大研究院,结合珠江西岸尤其是佛山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机器人及自动化、精密装备、3D打印和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加强与国内外高端人才队伍、重大科研成果对接,促进创业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孵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于一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创新型科研实体和公共服务平台。至今,广工大研究院柔性或全职引进多名国内外高端人才,申请余件专利,培养创新人才余人,服务地方企业超家,实现技术服务收入超亿元,带动新增产值50亿元。
近期,广工大研究院上线“智汇+”智能制造众包技术平台,以“众创空间+智能制造+众包平台”模式搭建“双创服务平台”。“企业有实际的创新需求,创新创业者可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熊薇说,佛山陶瓷产业就是其中的典型。
陶瓷生产需要抛光打磨,但这工种工作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人员容易出现断层。陶瓷企业提出了抛光打磨机器人的需求,广工大研究院孵化培育的佛山新鹏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一种机器人抛光打磨系统程序复用的标定装置及方法”,一个程序可在不同机器人应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满足其生产需求。这套专利技术目前已在箭牌卫浴和雅洁五金使用,累计实现50余套的规模化使用,并逐渐在陶瓷、五金等行业推广应用。
“企业单打独斗,创新成本太高”
头顶“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光环,佛山担起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责任。
今年上半年,佛山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并启动建设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全市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20%以上增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这是佛山由“生产中心”转向“创新中心”的一次尝试。尽管有好的苗头,但仍有不少探索空间。
“企业单打独斗,创新成本太高了。”马伟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企业花了大力气独家研发创新成果,转个身就能在同行里找到类似的做法,企业只能以专利来保护创新成果,才有机会转化专利。“无奈,专利费、税费等各种行政费用使企业成本随之上涨。”
熊薇颇有同感。“个性化产品维护成本高,企业利润空间不大,增加企业的研发压力。”部分制造业企业向个性化定制转型,但缺乏资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显得尤为吃力。
成绩来之不易,改革仍需继续。7月27日召开的佛山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鲁毅提到佛山改革发展到了“爬坡越坎”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进入由旧动能向新动能加速转换的攻坚期,佛山制造业进入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窗口期。”上半年,佛山为企业降低各类成本.96亿元。
“半年考”刚结束,下半年,佛山拟再降亿元企业成本负担。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
time-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