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优势 >> 低调的共和村,藏着一代又一代广铁人的回忆
在杨箕地铁站附近,有着一条共和大街,那里有一个低调的“共和村”,里面住着千千万万的老广铁路人。
时间回到年,衡阳铁路局南迁至广州,广州铁路局成立,共和村便成了铁路职工们的宿舍,如今的家。
共和村,名字来源于民国时期在此地的共和墟,如果不是因为火车与铁路,大概也就不会有它的存在。
共和村的历史,如同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上记录的是铁路的发展,也是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你可能不清楚,今日广州铁路的繁华,都与村里每个老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走进村里,一栋栋“黄皮楼”映入眼帘,在岁月的洗礼下,这些“黄皮楼”已经残破不堪,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般顽强地屹立着。
历史沉淀的模样,陈旧、破烂、沧桑,无不在上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过往的事迹都在眼前。
开放前的共和村,只有十三排平房,家里没厕所,只有几座共和村的公厕,在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了重建,而现在我们看到的“黄皮楼”也都历经了40年的风雨。
漫步在村子的街头巷尾,你总能感受到安逸且富有人情味的生活。
这里生活的老人,每天都是悠闲自在的,平日无事几个工友聚起来,聊聊天、下下棋、打打麻将,都是必不可少的消遣活动。
在当年物资匮乏的年代,老一辈都是靠着自己的双手,编织修补的过日子。所以在共和村,可以看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店铺,最多的就是修补店。
随处可见的街头老式缝纫机,一把尺子,一张木凳,就是阿姨的一年四季。
老一辈勤劳俭朴的美德,自然而然也影响着年轻一代。专门的钟表维修店,表坏了,拿去店里,修修补补又三年。
鞋子破了,拿去皮鞋店拉线上油;拉杆箱坏了,就去店铺敲敲打打几下,便又能使上好几年。
有的维修匠甚至没有门店,每日早晨在小区前的空地上架张木牌,上面用颜料写着招牌,再支上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7块钱的街头理发,如今已经很少见了。一张凳子,一面镜子,一把剃刀;这种景象却在村里存在了几十年,人气只增无减。
然而,共和村虽历史悠久,却不像城中村那般昏暗、狭窄,每个角落都很干净、整洁,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亲切。
即使有着杂乱无比的电线,矮旧不平的黄皮楼,但它跟城中村的握手楼不同,平坦宽阔的道路,五彩斑斓的街道,才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这里,你可以发现,破烂不堪的墙壁都涂上了粉粉绿绿的颜色,妥妥的给陈旧街道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墙壁上画着海绵宝宝和胖大星的涂鸦,即使画得很劣质,但如此充满童趣的画面,依然勾起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村里的黄皮楼,与远方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距离虽近,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喧闹、一个安静;一个紧迫,一个自在...
这里的住户,除了老人,最多的就是小孩子了。清晨傍晚,随处可见小孩在街头追逐打闹。
提起共和村,自然会说到广州铁路子弟,铁一幼、铁一小、铁一中,3+6+6,是无数铁路学子曾经的志愿。
而铁一幼与铁一小是相邻而立的,都在共和村的北侧,这里凝聚了很多广铁人的青春记忆,不知是否也有你的足迹。
洽好,采编时刚好遇到上学时间,三五成群的小朋友结伴而行,这个场景,已经很多年没看过了。
铁一中,广州重点中学,也曾是无数铁路子弟奋斗的目标,它的前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广州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校。
铁一中在共和村的东头,需要过条河才能到达。如今铁一中外也建成了好几栋崭新的大厦,跟村内的对比,隐约也在暗示着时代的变化。
附近除了铁一幼、铁一小、铁一中之外,还有着另外一间八一实验学校。
可能是因为附近学校多,也可能是父母不在身边照顾,所以附近有很多托儿管。不过,可能现在很少有人进过托儿所了吧...
一到上学时间点,可以看到小老师领了一大班人,排队排着走向校园,路上打打闹闹、嬉笑玩耍,这一幕,像极了童年。
在门口呆了一会,发现很多爷爷奶奶送小朋友来上课,大概这也是老人家退休后的一个“专职工作”了吧。
有的在幼儿园门口等待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许当年也曾在里面嬉戏打闹过。
说起校门口,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文具店,不管何时何地都挤满了人。有人是去买学习用品,而有的人则去买玩具,例如我小时候最喜欢买的就是四驱车....
而有的女孩子,经过文具店总会习惯停下看看,她们总会关心店里是不是又进了新花样的本子跟笔~
还有一个受欢迎的就是小卖部,每次经过,脚就挪不动了,非得缠着爷爷奶奶,买个棒棒糖或牛奶片~
你问我共和村有什么好吃的,首推庆和饮食店,之前叫做共和粉店,开店已经33年,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里的熟客吧。
牛腩粉是店里的招牌,汤底是熬制的大骨汤,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吃,老板都会推荐你点这个,绝对不踩雷。
虽然现在的牛腩粉跟之前比,还是有点区别,但好在牛腩卤汁依然浓郁,牛腩大块有嚼劲,丝丝分明,肉质更细滑入味。
河粉在牛腩卤汁的浸泡下,爽滑可口,而牛腩汤汁也使得汤底浓味鲜美,更有层次感。
但最让我惊喜的是炸酱面,上桌就俘获了我的心,色泽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炸酱面跟我之前吃过的不一样,上面铺满肉沫炸酱,口感有点甜,但又有点酸中带辣。
面条十分劲道,拌着酱汁吃,简直就是舌尖上的美味,吃再多也不腻。
附近还有一家开了10几年的粉店,也是不少街坊的吃饭首选。店内有快餐、粉面粥多样选择。
不同的是它家的云吞,不是纯肉馅,而是加了木耳、胡萝卜,让整体的口感更加爽脆,两者完美搭配,防止了吃几颗就腻歪的问题。
传统石磨芝麻糊,街坊邻里的下午茶时间,一般下午六点就打烊了,很多爷爷奶奶经过总会熟练的跟老板娘说道:来碗芝麻糊~
芝麻糊,透过肉眼可看到的绵密细腻,吃上一口,就能感受到芝麻香气在口腔中散发,口感适中,不会很甜。
如果怕腻,可以试试看芝麻杏仁双拼,浓浓的杏仁香,很好的跟芝麻融合在一起,刚刚好就是我想要的味道~
这种开在学校门口的西饼店,往往也是最受小学生喜爱的,小时候放学总会缠着妈妈去橱窗前挑选,一个就能开心好一会。
1块钱不到就能买到面包的年代,大概也只有小时候了吧...
共和村还有很多美食,如此神秘的村子,需要你去一一探寻。不得不提,唯一可惜的地方,时间点不对,所以没能吃上最受欢迎的阿姨街边牛杂,下次我还会再来觅食的~
只要你稍微留意下,便能发现承载了三代广铁人回忆的共和村,到处散落着点点滴滴广铁的印记,广铁印刷厂就是其中的一处。
六十多年过去了,那些一腔热血奉献祖国的铁路建设者们也渐渐老去。广铁职工健身中心,现在仍是很多人现在的健身基地。
走在马路上,在某个拐角处,总能看到老人家在街口大声畅谈,讲着一股铁路普通话。
说实话,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在这里呆了一下午后,整个人都慢了下来,特别舒服;就连猫咪也不例外,的确,慵懒舒适的生活,谁不喜欢呢~
虽然我们无法透彻了解共和村的历史。但从这个村,我看到了真实的人生写照:很多人都选择远赴他乡工作,他们就像是当年的广铁人,在为自己生活奋斗的同时,也在为城市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如果累了,那就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理由吧
在快节奏中找寻慢生活,才能走的更远
最后,愿所有为梦想奔波的人
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安逸空间
越努力越优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