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前景 >> 梦中的那个身影,我有多久不曾探望
我常常幻想,伫立在长长的田埂之上,像一个在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在苍茫的暮色中回首凝望炊烟飘荡。因为幼时的记忆让我对炊烟、对乡村有了永存的记忆,有了定格。
我带着诗意的心情去回望记忆中的炊烟:它是乡村原始古朴的风景。低矮的房舍是炊烟的老家,它轻盈而又袅袅,踏着一步三旋的步伐,就这样舞着飘向辽阔的天空。晚风吹过浓密的树叶,涤荡了尘埃里的烟气,也为它奏唱伴舞。还有那潺潺的流水,是炊烟绵长的思念,它是如此思念平凡而又温馨的人间生活啊!回望中有芬芳,是冉冉炊烟里农家美味的香。
回望记忆中的自己,每当放学回家,眼睛掠过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乡村老屋,最期盼的便是看见自家的老屋上升起的那一缕缕长长的炊烟。因为,看见了炊烟,也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工作归来的父亲。雀跃地回到家,满屋都是饭菜的香味,烧饭的人也是香的。“回来啦!”是母亲笑吟吟地说着。这一句询问便是打开了我的话匣子,是啊,孩子的心永远是活泼的,总忍不住想把内心的快乐分享给亲爱的家人。于是,一顿极富有乡土气息的农家菜在谈笑声中,在炊具的乒乓碰撞声中完成了。爷爷和父亲从家里搬出木桌来,布好饭菜,便可以乘着和风,细看夕阳,在乡村宁静的暮色怀抱中共享这家人团聚的融融时光了。炊烟不再在烟囱上舞动金莲,而是化作菜肴上的腾腾热气了,少了几分飘逸,多了几分柔美。回望中有芬芳,是平凡生活中家的暖意,爱的气息,是芳香的。
袅袅的炊烟,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是一道古朴的风景,是一段如诗的岁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有对乡村生活的依恋。
朱自清先生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我们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了。”幸而我可以回望,幸而回望中有那缕缕炊烟和炊烟下的家人。如此,回望也芬芳,也不枉走这一糟了。
“哒-哒-哒……”一阵阵老式缝纫机的声音从一处长满爬山虎的灰色小平房里传出。伴着午后暖暖的阳光,凝结在浮动的空气中,轻盈地飘向那条名叫回忆的路上。
我的童年就是在外婆与缝纫机的陪伴下度过的。记忆中,外婆是个瘦小的老女人,坐在笨重的缝纫机前更显得渺小。但她并非看起来那么柔弱,灵活的操作和娴熟的技巧使她和缝纫机成为了一对好战友,配合得默契十足!
小时候认为外婆对缝纫机似乎比对我还好。每天清晨,她都要用毯子弹一遍,白纱擦一遍,再小心翼翼地给零件上些机油,保持它的润滑度,生怕它落了灰!
外婆似乎是个天生的缝纫家,而她的好战友与其称做缝纫机不如叫作绣花机,任何东西,不论破损到什么程度,只要在“她俩”的手里都能变得完美无瑕。乡里乡亲的也都喜欢来找外婆做衣裳、补衣裳,还特地送一个“十里大绣娘”的外号,意思是方圆十里都没人能比上我外婆的本领!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隙轻柔地照射在指间。我喜欢趴在桌前看外婆补衣裳,而外婆总是端坐着身子,微微前倾,使自己与缝纫机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手拿着需要补改的衣服,一手控制着针眼的方向。她轻抿着双唇,一只脚像踩跷跷板一样前后摆动着,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与缝纫机的“哒哒”声融合在一起,就仿佛是一首华尔兹舞曲,轻快、甜蜜,连空气都似乎缓慢了下来。我撑着胖鼓鼓的脸颊,眼皮伴着节奏分明的缝纫机声,眨呀眨的。外婆微笑着,时不时抬头看看静观的我,将粗糙而灵巧的手指绕过洁白的棉线。小时候只以为是光点在眼前跳动,现在想想,真是别有一番幸福的味道!
我长大后,外婆因为长期缝纫而熬坏了眼睛。妈妈说什么也不让外婆再缝。而那台曾养活过妈妈、舅舅的缝纫机便被搁置在仓库里。妈妈也曾允诺给外婆买台新式的,可外婆说什么也不肯要。是啊!这台留下我童年生活以及象征着时代沧桑的“古董”又怎能和高科技相提并论呢?
午后我独自坐在桌前,耳畔又响起了那熟悉的“哒哒”声。不知是这串阳光勾起了悠长的回忆,还是回忆让这丝阳光如昨日般温暖。顷刻间,我又一次轻合双眼,像孩童一般安稳地睡去。梦中,依旧是那个瘦小的老人和那台老式缝纫机,而梦中的那个身影,我又有多久不曾探望?
的确,有这样一种声音,催促着我们成长,更有这样一种声音,见证了时光的流逝!缝纫机老了,外婆老了,失去光彩的岁月让人心酸,让人惆怅……再回首,与外婆携手走过的这段被岁月剪得细碎的时光还摇曳在金黄中。我不想也不敢去计算外婆还能陪我的时间。我只知道,我已能数清她的黑发。我多想回到从前,哪怕只有一天,让我再一次趴在桌前,看着外婆,听着缝纫机的‘哒、哒”声,再一次与步履瞒姗的她走过门前的鹅卵石小路……
“哒哒哒,哒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