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前景 >> 内蒙古林西县巧手开辟致富路中国县域
一处处编织场地欢声笑语,一位位“能工巧匠”妙手生花,一个个精美织品走俏市场......如今,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在手工编织产业的带动下,转变观念,学习技能,依靠双手走上脱贫致富路,让美丽新生活“锦上添花”。
小小“毛线绳”串起增收“大梦想”
今年8月份以来,帽子编织在林西县官地镇老百姓的朋友圈里火了起来。走进官地镇手工编织坊,很多村民围坐在一起,或认真编织,或切磋技艺,或欣赏观看,好是热闹。一位位“巧娘”熟练地操作手中钩针,一根根毛线在手中上下翻飞、自由穿梭。只见上官地村村民孙月琴麻利地将毛线拧成一条“绳”,用钩针沿着毛线边缘轻轻排卷起来,一圈又一圈……不一会儿,毛线就规则而均匀地排缠在一起,待所有编织工序完成后,一顶色彩斑斓“私人订制”的手工帽子就织好了,看上去俏皮可爱,让人爱不释手。
编织技术互动。李晓军摄
为响应全国妇联“巾帼脱贫行动”的号召,发挥妇联组织在脱贫攻坚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独特作用,官地镇积极探索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的新模式、新机制,依托官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立了“巧手匠心·多彩官地”手工编织坊,培育一批编织巧手,用灵心慧质和勤劳双手实现妇女增收致富的“大梦想”。
编织的成品。李晓军摄
“隋老师,你看看我编的这个对不对?”“没错,再编得均匀一些、紧凑一些就更好了。”授课教师隋常敏不时地走下台挨个给学员进行示范,耐心指导。台下姐妹们个个听得入神,学习氛围一片融洽。“这日子是越来越好了,政府把免费技术培训搬到我们家门口,还提供编织材料,有了这门技术,今后不愁挣不到钱了。”两颗树村村民王凤云乐呵呵地说。
自官地镇手工编织坊“开业”以来,已开展编织技术基础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人次。提升班1期,培育骨干力量28人。广大妇女正用勤劳致富谱写幸福生活,手工编织造就多彩人生。
零散“小花布”编出美丽“新生活”
“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去年就搬到这新房子开始了新生活,但我也要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断增加收入、创造幸福。”大营子乡思源幸福互助院建档立卡贫困户童广琴一边用自己的缝纫机制作着鞋垫一边介绍说。
据了解,大营子村思源幸福互助院的75户人中,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外出务工,留守的中老年女性大多都会缝纫手艺且很多家都有缝纫机。县妇联和乡巾帼志愿服务队针对实际,积极鼓励留守妇女居家创业,发展妇女手工业,实现“巧手脱贫”。
鞋垫制作。李晓军摄
“我们制作鞋垫的原材料分为两类,鞋垫‘面’的部分是我们自己买的新布。‘里’的部分是乡妇联和乡巾帼志愿服务队给我们送来的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旧衣物,这些衣物是经我们多次消毒清洗后裁剪下来当做里子的,这给我们节约了很多成本。”安景芬一边把做好的鞋垫装箱一边介绍。
鞋垫分类。李晓军摄
“借鉴网格化管理的方法,我们中有9人带头,领着其他姐妹一起干,操作不熟练的人每天能制作鞋垫10副左右,熟练的能制作20多副了。针对消费者的不同审美需求,我们还分为纯色和花色等几个类别。成品一出来,乡政府就帮我们联系销路,每天大约能有40至70元的纯收入。”小组长赵海芬高兴地说,“我们先拿做鞋垫起步,慢慢再往制作枕套、枕巾等小手工产品的方向发展。”
好产品必须有好销路。为帮巧手姐妹创收,大营子乡积极鼓励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制作手工鞋垫原材料的同时,还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在大型商超企业开设“消费扶贫”商品展示区,为巧手姐妹发展小手工业拓宽销售渠道。
废弃“玉米皮”打开扶贫“一扇窗”
走进大井镇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现场,桌上堆满了玉米皮、线绳等材料,妇女们坐在桌前认真编织,时不时抬起头向老师请教编织手法。昔日用来烧火的玉米皮经过手艺人这么“一捣弄”,竟然变成精美的小花蓝、小拎包、小座垫。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百姓增加收入渠道,年10月,大井镇经过多方考察,结合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广,玉米叶产量大的实际,积极发展玉米皮手工艺产业,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变废为宝”,利用玉米皮“调制”增收致富“新佳肴”。
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李晓军摄
为提升编织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镇定时聘请老师到各村开办培训班,多次组织有意愿学习并且心灵手巧的妇女赴吉林省大安市大岗子镇学习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技术,目前,已培养技术骨干37人,通过“技术骨干+”的方式,辐射带动其他有意愿的妇女学习玉米皮编织技术。目前,已累计举办培训班53期,参与培训的妇女、贫困户、残疾人余人,编织产品10类余件。通过签订订单和展会销售等方式,打通产品销路,促进农民增收。
“我从小就爱好这个,自打镇里发展玉米编织业,我就积极参与进来,以前农闲时就是在家待着,现在好了,在家编织既不耽误家里零活还能挣钱,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卖了1万多块钱了,这不这两天又有几个订做玉米皮拖鞋和颈椎枕的,我得紧忙。”中兴村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技术骨干代云平高兴地说。
才艺大比拼。李晓军摄
同样,代云平的邻居侯占云在大家的带动下也加入到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队伍:“我岁数大了,干不了重活儿,正好玉米皮编织在家坐着就能编,太适合我了。”侯占云编织的汽车坐垫和颈椎枕,表面平滑,做工精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很多人都特意到家里来订购。“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么大岁数还能学这么一门挣钱的手艺,我还得靠着这个手艺致富呢。”侯占云乐得合不拢嘴。目前,该镇已有6个行政村开办了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培训班,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其中,手工编织俨然成了大井镇妇女们的新风尚。同时,林西县也将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作为全县文化扶贫的重点产业,以大井镇为发源地,以村辐射乡镇,以乡镇辐射全县,从而让玉米皮手工艺在林西大地遍地开花,增加农民收入。
如今,在林西县,这些曾经不起眼的“废物料”竟成了人们花样编织的“原材料”。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把发展手工编织业作为创业就业、多元增收的重要抓手,县妇联和各乡镇通过资金扶持、技能培训、展示展销等措施,采取“一对一,一带多”的形式,带动更多妇女参与编织产业,形成“一乡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已在全县范围内培训妇女人次,培养技术骨干50余人,带动贫困户23人,制作编织品余件,玉米皮粘贴画余幅,销售额达到8.4万元。
一件件精美的编织物,连接着一个个幸福梦。林西县逐步形成的“村民户户编,城市家家用”的扶贫模式,正带动着更多村民用“巧手”开辟出更加宽广的致富之路和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通讯员李晓军王海英吴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