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前景 >> 豆瓣84钢的琴时代更迭的背后,是一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秦海璐等主演的喜剧电影,于年7月15日在国内上映。影片自上映以来备受影评界青睐,斩获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在第28届电影中国金鸡奖、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中也获得提名,尽管最终票房不过万,豆瓣评分却高达8.4。
影片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企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一位被迫下岗的父亲为了完成女儿的心愿,在身边朋友的帮助下用钢铁打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影片也是按照最常规的线性叙事进行剧情推进,演员表中更多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这种处处没有迎合到观众的电影,最终票房惨淡收场可以说是预料之中,但是为何这样一部小成本电影在影评界会收获几乎一致的好评?
这是因为大部分观众的注意点都在于故事的本身,反而忽略了影片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接下来我会通过时代背景,影片隐喻,主题表达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影片的独特魅力。
特定的时代背景:通过工人阶层下岗后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展现出东北地区旧工业时代的落幕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东北,经历过的人都会知道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国企改革带来了全国范围内的职工下岗潮,剧中的主人公陈桂林就是一个被迫下岗的原钢铁厂工人,也是那个年代下岗职工群体的缩影。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远景、特写以及长镜头来展现出东北旧工业时代的特殊印记,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也给影片增彩不少。
1.独具时代特色的背景音乐
影片配乐的一大特色就是充满着苏维埃风格的音乐,再现了东北老工业区在上个世纪受到苏联文化的深厚影响,这可能与导演张猛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张猛从小对于各类俄式元素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将其转化到自己的电影中。
再者,为了重现上个世纪90年代工人阶层的劳动热情和内心的情感,影片中还加入了大量如《怀念战友》、《张三的歌》等极具时代烙印的音乐元素,给人以极其强烈的代入感。
在我看来,浓厚的苏维埃元素和在工人中广泛传唱的歌曲是老一代东北人难以忘却的青春回忆,是真正打动人心,能够让人热泪盈眶的时代呢喃。回忆起那段青春无悔的光辉岁月,他们弹奏出的是属于自己的最真实的生活。
2.深藏时代烙印的生活场景
破旧的砖墙,废弃的钢厂,昏黄的色调,这是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的最后残骸。旧日的工友为了谋生,有的将“卖猪肉”作为自己的产业,有的沦落为配钥匙的手艺人,还有的沉迷于“出老千”的麻将桌中无法自拔。这是一个个陈桂林们不愿意接受但又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曾经的集体分散成零零散散的个人,时代的巨变让这群曾经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工人们措不及防。直到为了达成陈桂林“为女儿造一架钢琴”的愿望,曾经亲密无间的工友们再次聚集到熟悉的工厂中,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的一个全景镜头:工友们围坐在主人公身旁共进晚餐,这一幕竟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可不叹服于导演的良苦用心——这是工人们作为一个集体最后的晚餐,也是一个时代走向的落幕的前奏。
影片的隐喻:用一种黑色幽默讲述着并不幽默的中国故事
影片的叙述方式很简单,并采用了大量的平移长镜头,不经意间的黑色幽默让人哑然失笑,但看似荒诞的剧情中,深埋在故事剧情、台词甚至是配乐中的深意和暗示有多处值得仔细推敲。
1.从“三套车”到“步步高”
在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葬礼的场景,陈桂林带领着自己的小乐队用俄罗斯歌曲“三套车”为逝者送行,而逝者的家属则认为曲调过于沉重要求更换。此时发生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淑娴:“换一个,让老人加快步伐吧”,桂林:“走这么快去哪啊?”,淑娴“你管他去哪呢”,随后歌曲就转变为了欢快的“步步高”。
这里“让老人加快上路的步伐”暗示着曾经的东北老工业区已经走向了无法回头的下坡路,时代的快速变迁让传统的旧工业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正在逐渐被时代淘汰。而淑娴那句“你管他去哪呢(跟着唱不就行了)”,恰好反映了当时大批下岗职工重新就业时的迷茫,他们找不到社会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走一步是一步。
2.地标建筑“双子烟囱”的消亡
钢铁厂留给后人最大的回忆就是“双子烟囱”,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两座烟囱从他们的父辈年代起就已经存在,作为钢铁厂的职工,烟囱可以说是他们前半辈子生活的印记。
为了使地标建筑得以保留,原钢铁厂的员工们发起了联名信,还开始探讨烟囱改造计划。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电影《缝纫机乐队》里的片段:乔杉为了守护小镇的地标建筑“大吉他”而组建乐队,开启一段离奇的音乐追梦旅程。之所以说异曲同工,是因为大吉他和双子烟囱都象征着两个地区曾经的辉煌,但最终都没有躲过走向毁灭的结局。
在本片中,烟囱是最大的隐喻,它转喻着旧时代东北重工业的繁荣,烟囱的毁灭则表明旧的时代已经过去,曾经作为钢铁厂工人们的荣耀也将烟消云散。
3.女儿的抚养权的抉择
其实影片中陈桂林要打造一架钢琴的动机很单纯:“老婆和我闹离婚,有了钢琴就能留住女儿”。为了争取到女儿的抚养权他用尽了浑身解数,借钱,偷琴,直到最后决定亲自打造钢琴。很多人看完影片后始终无法理解为何陈桂林在成功打造钢琴后还要将女儿的抚养权拱手相让,其实,这是他对自我和女儿的双重救赎。
A.对自我
影片开头,陈桂林和自己的相好淑娴聊过结婚的话题,陈桂林想要淑娴嫁给他,而淑娴却表示现在他们的关系是各取所需,从此可以看出,桂林的女儿就是他想要开启新生活的第一个障碍。当然这并不是说淑娴不能够接受带着女儿的陈桂林,而是她无法接受陈桂林“一切为了女儿”的生活态度,放弃女儿的抚养权后,陈桂林对淑娴说:“现在我可以娶你了”,这预示着一段全新生活的开始
B.对女儿
真正打消陈桂林争取女儿抚养权念头的是残酷的现实。前妻嫁给了一个卖假药的骗子不假,但最讽刺的是,靠着不劳而获生活的前妻确实能够提供给女儿一个更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这是他给予不了的。这暗示着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经济基础,热爱还是会败给现实。
主题的表达:借助一架“钢的琴”制造一系列矛盾冲突,并以此体现出对淳朴的爱情和友情的思考以及对逝去的青春的致敬
影片以“钢的琴”为名,看似滑稽荒谬,实则意味深长。首先,钢的琴就是指影片中陈桂林用钢铁打造一架钢琴,不仅切合影片内容,还在这个“标题党式”电影横行的年代成为了一股清流,更能表现出影片的淳朴和真实感。其次,为了在一段平平无奇的故事中表现出人物的矛盾和冲突,导演将这架“钢的琴”的制作过程细节化,使之成为贯穿全片的线索和矛盾的源点,从而表现出对那个年代淳朴爱情、友情的赞美和工人阶层们光辉岁月的致敬。
1.对新时代爱情的思考
影片最大的矛盾焦点就在于陈桂林女儿抚养权的归属,这也是“钢的琴”诞生的最初意义。倔强的陈桂林希望通过自己的示爱来留住女儿,但残酷的现实却将他击垮,随着剧情的发展,陈桂林开始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身边触手可得的爱情,实际上,前妻的离去预示着物欲横流的快餐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爱情观念的权力,而影片的最后陈桂林选择主动交出女儿的抚养权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救赎,对新的爱情生活的期盼。
2.对旧时代友情的思考
相较于一部描绘亲情影片的名头,我更愿意称之为“一部弘扬上世纪90年代朋友义气的史诗巨作”。影片中,为了完成陈桂林的心愿,季哥、汪工、快手等昔日工友纷纷抛下手中的生计,全身心投入到“钢琴大业”中去,尽管在打造钢琴的过程中,他们也产生过冲突,但是当工友快手的女儿被小青年欺负了,一群已经迈入中年的朋友们义无反顾地集体出动,浩浩荡荡的为工友讨回公道。当废弃钢铁厂大门打开的那一幕,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这样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于沉醉在酒席的觥筹交错间,似乎朋友可以和利益画上等号,是这部影片带着我们回忆起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年代,纯真质朴的友情干净到没有掺杂任何的污浊和利益,让人难以置信,让人潸然泪下。
诚然,这是一个最无奈的年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泉涌的时代,对友情的告白,对爱情的告白,对时代的告白
3.“向逝去的青春致敬”,一群堂吉诃德式小人物的最后疯狂
秦海璐饰演的淑娴曾经明确告诉陈桂林“这钢琴就算做成了,女儿也不一定就跟你。”陈桂林不傻,他很清楚就算自己能够成功打造一架钢琴,也很难得到女儿的抚养权,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执着地继续完成这个已经注定会失败的任务呢?正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梦想,往往不都是这样吗?陈桂林和工友们打造的这架钢琴,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单纯物质的属性,这架“钢的琴”是他们青春岁月的印记,是他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明,以陈桂林为代表的的国有经济工人阶层们最后的谢幕演出。曾经的我们来过这里,未来的我们一往无前。
结语
《钢的琴》是一部带有时代烙印的影片,它用一个朴实无华的小故事描绘了一群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唤醒了沉睡人们心中尘封的记忆,以及对真挚爱情和淳朴友情的渴望。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生活的痛楚让人被迫低下高昂的头颅,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却又让我们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