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前景 >> 缝纫机乐队即使为梦想灼烧了自己,也不
(每个为梦想奋斗的人都很了不起)
梦想,一个最俗也最能让人们有所感触的字眼,既能让你举杯狂笑,也能让你抱树痛哭。尽管你努力过,拼搏过,不顾一切过,最后的最后却也只能无耐的摇摇头。现实的残酷有时真的太令人寒心,梦想可以终止,但生活总要继续。
电影虐我千百遍,我却依旧愿意把它当成我的初恋。非科班出身,可能很难运用电影镜头语言讲好一个别人的故事,所以导演大鹏选择从自身出发,去讲一个自己的追梦故事,这一点从电影《煎饼侠》延伸到了《缝纫机乐队》。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我虽然看起来痴傻,却也是个有梦想的屌丝。大鹏并没有因为迟迟摘不掉的“屌丝”一词而急于证明自己,正相反,他在顺着观众的思路把故事继续往下讲。一部好的喜剧片必然是有笑就要有泪的,笑中带泪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是电影的套路也是对人生的凝练。
作为一部较为成熟的商业片,《缝纫机乐队》虽没有像同档期的《羞羞的铁拳》一样成为国庆档的大赢家,但其喜剧天分却丝毫不输给这一票房黑马。在当今汪峰都能坐拥摇滚乐半壁江山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将其捡起呢?或许影片中的那句“摇滚已死”,恰恰是对中国摇滚乐坛的真实写照。试问,如果没有结尾的万人大合唱和后面演职员表的特别声明,又有几个人注意到这些摇滚乐坛真正的大咖们。
俗套的字眼配上俗套的讲述方式,产生的结果虽然并不新鲜,却也达到了很好的情绪渲染,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情怀感,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负负得正的成功。
梦想往往容易被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而音乐却能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作为一部音乐类型的电影,《缝纫机乐队》虽不能与扛鼎之作《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以及最近的《爱乐之城》等音乐电影相比拟,但其对音乐梦想的诠释,已经称得上是完整。
有人说,《缝纫机乐队》有一半来自导演董程鹏的真实故事,是导演对过往青春的YY,导演在给青春画上一个句号的同时,也希望再给曾经的梦想一个看不见的省略号。
在影片中,导演对程宫(大鹏饰)梦想部分的描绘少之又少,只告诉观众他曾经为梦想拼搏过,用简单的自白回忆了他曾经逃课组乐队的日子。而将更多的戏份让给了乐队主唱胡亮(乔杉饰),比起包括程宫在内的很多人,胡亮都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简单到只剩梦想。
关乎家乡,也关乎音乐。
他乐意自掏腰包组建乐队去守护自己的“大吉他”,再多的苦也默默承受下一切,示人积极乐观的一面。他白天演出和练习,晚上就到工地上去打工,他的存在留给现实和人们的是回忆和自省。面对现实,有的聪明人选择另谋生路,而有的聪明人则选择了自欺欺人的装傻。手上的纹身可以洗掉,心里的音乐梦却必然长存。
人们拿金钱去衡量梦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俗到了极致。自影片开场,程宫扮演的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形象,尽管他可能曾因为胡亮的天真和丁健国(娜扎饰)的爱情动摇过,但他还是选择在现实面前低头,用自己的利益交换了大吉它的灭亡。
截至到大吉它被拆除,这就是很多人关于梦想所遭遇到的现实。剩下的部分,都只不过是导演在用镜头圆自己和荧幕前中青年的一个梦,尽管他盛大且让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