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上海浦东高桥镇,黄狗石板桥,冬日里的东西

发布时间:2023/6/16 20:58:55   

高桥镇,就在浦东外高桥保税区以西。在陆家嘴地铁站前,有一部81路公交车可以到达高桥镇。

地铁六号线开通后,保税区北站下车后,距离古镇老街也就不远了。

高桥镇的老街,分东街(黄线)和西街(绿线)两部分,东街短一些,西街长一些,也更加热闹一些。

江南的古镇,总是会出一些人物的,高桥镇也不例外。

说起江南古镇,很少有外地游客会想到上海,除了朱家角外,上海还有不少这样的古镇。

但上海旅游资源,并不以古迹、古镇为重点,而且上海的古镇,都分散在各个市郊,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时间成本过于高了。

此外,与上海周边的一些著名古镇相比,上海的各个古镇大多被淹没在周边现代居民社区中,没有作为独立的景点来开发(朱家角除外)。

随着城区的扩大和本地的建设,上海古镇老街巷的面积远不如周边的江南古镇。

东街

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就在东街上。这是一幢东西合并的宅院,现在免费开放,门口扫码预约登记就可以进入。

东街上,有传统的本地住宅,还有在市区已经见不到的店铺,店门的大门,由一块块门板组成。

老式的店招牌上,写着有年头的店名。居民坐在店铺前的石阶上晒着冬天的太阳。

镇,是与乡村紧紧贴在一起的地方,老居民们还保持着种点东西的老习惯,没有大面积土地,就充分利用手头上的资源,种一点是一点,一样是仔细的打理着。

沿着河岸往西步行,是镇上的江东书院,据说中堂是清代建筑,有两百年的历史,书院的后院是民国时期建造的二层小楼。

可能因为疫情的原因,江东书院没有对外开放。走到这里,不长的高桥东街就快到头了,过了季景北路,就是西街。

西街

过了季景北路,高桥老街从东街,来到了西街。西街要比东街长很多,也热闹很多,有很多店铺、老宅和小巷。

街上的徐建融艺术史学馆内,当地的志愿者们正在写春联,当天有上海某官媒的直播人员去镇上做直播。

西街上有座微型消防站,古色古香的外观,加上有古意的牌匾,差点没有认出来,还是一座消防站。

阿黄,一个狗子在晒太阳,发现有人类拍摄TA,警惕性的站起来张望。

灿烂的阳光,对于上海来说,一年中大部分时候,是个奢侈品,哪怕在盛夏,清爽的阳光也不是天天能见到。

如果准备在镇上用餐,这家长兴菜馆可以考虑一下。

年,由高桥周家浜人周悦卿创办了长兴菜馆,主打本帮菜,在高桥和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这家门店是之后重建的。

长兴菜馆边上就是镇上的长兴文化休闲广场,一座石拱桥,连接着小河两岸。这条小河,在地图上标着字样:高桥港。

百年前,小河的两岸也许就像电影《阿Q正传》里描述的场景,河边是小酒馆,杂货店,居民的家和老爷的宅子。

当然,也少不了米仓和停靠船只的码头。

临街背后,是一排老民居,有人踩着缝纫机,在给顾客做着针头线脑、缝缝补补的活计。

老民居的背后,依稀可见的是更为现代的住宅,也是高桥镇的一部分。

传统的白墙黛瓦下,是现如今的市井万象。

一条小巷,从西街伸向的河岸旁。长三角地区多雨水,在巷子两旁的建筑外墙之间,加盖一片屋檐。

高桥书画院,免费开放,现场扫码预约即可。

非遗,上海绒绣

西街上的黄氏民宅,是一座仿徽式砖木结构民居。如今这里还是高桥绒绣馆。

高桥绒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保护项目,具海派特色。

绒线绣源于欧洲,19世纪末传入上海,分有艺术欣赏品和日常用品。

绒绣色彩色丰富,立体感和层次清晰,高桥绒绣曾经在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展出。

可能是有官媒来做直播的缘故,在绒绣馆中看到了现场操作,和绣花或者十字绣类似,差别就是所用的材质,是一根根绒线。

这个宅院的规模并不算大,和一些官宦之家的庭院相比,显得小了许多,但当年宅院的主人也是富贵之人。

老宅于年建成,老宅主人名叫黄文钦。

早年从福建、浙江等毛竹产地打成竹排运往上海,先后在苏州河畔的乌镇路、溧阳路等处开设数家竹行,俗称为“黄家竹行”。

这个石头墩,是当年河边栓船只用的吗?

烟火人家

高桥镇上能见到一些老建筑在修缮,一些建筑上能看到中西合璧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很多沿海的城市中,都能看到。

有人飘洋过海走出去了,又回来了。带回来了外来的文化,其中就包括外来的建筑。

镇上的街巷普遍比较狭窄,但很多街巷都非常干净,很少有杂乱无章的显现,行走在期间,没有一地的污水和乱扔的垃圾。

这里虽然没有东、西老街古色古香的传统老宅,但这街巷旁的一户户居民,也是高桥镇的烟火人家。

居民的肉肠和咸肉,挂在墙角的一边,阳光和穿堂的风,会让这些食物发生奇妙的变化,肉和油脂的香味逐渐地越来越浓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9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