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资源 >> 林徽因堂弟姐姐在英国并没有上学,而是在家
林徽因是我国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她的故事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她曾跟随父亲四处游学,年少时便已经走了许多个国家。但根据林徽因的堂弟回忆,姐姐林徽因跟着父亲去英国时,其实并没有去学校上课,而是待在家里摆弄手摇缝纫机。
一、不学知识,学弄缝纫机
正如林徽因堂弟所说的,在英国时,林徽因并没有去上学,而是待在房间里摇缝纫机。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自己的房东,在房东的影响和熏陶下,对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她租房的房东,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建筑师,一生未嫁,将所有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建筑,对于建筑有着很深的情感。
林徽因和她成为了朋友,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平时里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吃饭。
平时聊天时,只要提起建筑,女房东的眼里便充满了光芒。在她的眼里,建筑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她一生热爱的事业,是一门有温度的、伟大的艺术。
林徽因对此十分触动,常常听得入了迷。
平时房东画图的时候,林徽因常常会主动帮她画图。房东会细心的给她讲解这些图纸,从构造到人文理念,让她充分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
林徽因十分诧异,在她的眼里,建筑不过就是盖房子罢了,而房东的热爱,赋予了建筑民族情感和永恒的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徽因对建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她沉迷于建筑的世界里,流连忘返,甚至想要就在英国学习,不愿意回国。
对于女儿的坚持,父亲林长民感到好笑的同时又十分欣慰。他承诺女儿,会让她学习建筑,林徽因才答应回国。
二、决心学习建筑
在英国游历的期间,房东在林徽因的心底埋下了建筑的种子。而除房东外,她还认识了许多英国女性朋友,而其中就有一位学习建筑的女子。
正是这位女子告诉林徽因,在西方,建筑并不仅仅只是“盖房子”而已,而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和学科。
后来林徽因接触到欧洲当地的建筑,十分惊叹。她突然明白,房东为何甘愿为建筑事业奉献一生的热情。
她深深沉迷于各地的自然风物,民俗风情,并对当地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巨大而又强烈的求知欲,驱使着林徽因的心。
林徽因从房东和英国友人那里得知,欧洲此时已经有一套系统的建筑学理论。反观中国的建筑,也是一座瑰丽的文化和艺术的宝库,却还没有人留意到这一领域。
她决心做一个引路人,去挖掘中国这门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所蕴藏的魅力。
林徽因的终生挚友曾说过:
“她有将一些西方的古典建筑思想带回国的欲望。她认为中国需要一种能使建筑数百年不朽的好建筑理论。”
她将这些想法告诉了房东,得到了这位忘年好友的大力支持。她给林徽因讲了许多关于建筑的理论知识,还给了她许多有用的建议。
这些都坚定了林徽因的信念,她决心要学习建筑,更要建立一套属于中国的建筑理论体系。
三、引导爱人,取得巨大成功
英国的经历,让林徽因找到了愿意一生为之坚持奋斗的事业。回国后的她,一门心思只想学习建筑。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是挚友,两人有意撮合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事。巧的是,两个年轻人也彼此欣赏,不久便确定了恋爱关系。
当时的梁思成从清华学堂毕业后计划到美国留学,正在考虑未来专业问题。林徽因向他谈起过西方的建筑学科问题,表示自己立志学习建筑。
梁思成听后,也十分感兴趣,加上他本人十分喜欢绘画,便相约一起出国,学习建筑。
于是,“她轻易地引导梁思成走上同一条路”。建筑是两人共同的事业,也是二人情感沟通的基石。
可以说,没有林徽因的引导,便没有后来梁思成对于建筑事业的巨大贡献。
回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为建筑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他们不仅共同建立了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