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资源 >> 韶山灌区党恩铸就幸福渠韶灌精神永相传
航拍韶山灌区洋潭大坝。
作者谢四清
韶灌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灌区工程中铸就的精神丰碑
56年前的7月1日,也就是欢庆建党44周年的日子,湖南省委、省政府向党献上了一份大礼,即韶山灌区工程正式开工。从此,10万湖湘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由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华国锋指挥,在湘中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丘陵山坡、广阔田野中战胜千难万险,仅用短短10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功能多样、宏伟浩大的韶山灌区主体工程,做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通水、当年受益,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赢得了“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的美誉。
灌区工程开凿隧洞10处,架设渡槽26座,建设小型建筑物处,建成干渠公里、支渠1公里、斗渠及以下渠系公里,合计上万公里,编织成一张庞大而周密的供水网络,润泽着湘潭、长沙、娄底三市七县(市、区)万亩农田。同时兼具防洪、排涝、发电、工矿城镇供水、养殖等综合功能,是湖南省最大引水灌溉工程。56年来,灌区工程充分发挥了综合功能,为湖南特别是湘潭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人民亲切地称为“幸福渠”。
灌区工程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湘中儿女在战天斗地中,不知不觉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这就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韶灌精神。这种精神广为流传,历久弥新,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具有独特的政治价值、精神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不仅激励着一代代灌区人守初心、担使命,而且成了我们走稳走好当下路、未来路的信心之源、力量之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韶灌精神是凝练在灌区建设全过程的壮丽史诗
韶灌精神因建设灌区而铸就。它不是抽象的理论,更不是夸大的炫词,它是灌区建设者用伟大灵魂和鲜活血肉写就的一首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韶灌精神的基本立足点。灌区工程浩大,时间紧,准备仓促、地质复杂,又是在国民经济困难、物资短缺、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上马,怎么能建成?只能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10万劳动大军硬是凭着“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勇”的革命豪情,靠最原始的施工工具,凭肩挑手抬,遇山凿洞,遇水架桥,遇高深切,遇洼填平,穿过10座山,劈开座山头,跨过90多条河谷,越过10多处公路、铁路,在10个月时间里建成了灌区主体工程,又经10个月建成了长达62公里的第2期南干渠工程。当时计算出的工程总投资只有1.21亿元,其中国家投资万元,省投资万元,其余多万元全部为地方和群众自筹。民工全部要自带粮食,吃饭定量,凭票开餐,每个劳动日仅补贴粮食指标1斤和伙食费4毛钱。住宿在极其简陋的工棚,砖头垒成的连铺、大通铺,有的还住在农民家的猪舍。年冬天,著名的梨树塘万人大会战,天寒地冻,民工们顶风冒雪,打赤脚穿草鞋施工,有的草鞋都没穿,凭着锄头羊镐、扁担箢箕、石硪铁锤苦战三个月,硬是挖开一座大山,深切27米,护砌8级平台,高质量建成米渠道。
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是韶灌精神的灵魂所在点。10万民工没有工资,只记工分,灌区投资中地方自筹的多万元,就是由他们无私奉献、投工投劳、按工价折算出来的。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劳动竞赛,不少民工自上工地就没回过家,如工地标兵左罗生,连续10个月没请过一天假。不少青年男女,几次推迟婚期,如女英雄戴冬桂三推婚期,坚持修好灌区再完婚。有些老民工,满60、70岁,都在工地过生日。年春节,留在工地的就有3万人,大年初一就有1万多人自动出工。还有来自15个非受益区的民工队伍,同样把建设韶山灌区看成自己的革命事业。大家工作不分你我,互相帮助支援,急、难、险、重任务抢着干。宁乡夏铎铺民工团调到湘乡工地,先后加了5次任务,次次出色完成,最后还主动请求增加任务。湘乡大坪营的民工,四次完成支援兄弟单位的任务后,正在回家途中听说另一个兄弟单位的任务没有完成,随即打转回来再干。工地涌现了许多助人为乐的先进个人,如女民工张芷英把自家的缝纫机搬到工地,白天出工,晚上加班给民工缝补了多件衣服;民工周德强把哥哥给自己买的新球鞋卖掉,买回药品给多个民工治病。这些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攻坚克难的攻坚精神,是韶灌精神的时代闪光点。灌区工程到处遇到白胶泥、红砂岩、地下水、难泥塘等不良情况,经常碰到地质塌方、设施设备太差等施工难题,这些问题必须迅速有效破解,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坚克难、苦干巧干。北干渠的猫形山,是一座红砂岩山,“峭岩陡壁十丈高,满山乱石像尖刀”,但渠道要从中穿过。为此,民工们花了三个月时间,用钢钎打了个炮眼,在山腰中开一条8米宽、17米深的石槽。共青团员李忠政连续坚持打钢钎80多天,所使用的钢钎从原有36斤磨得只剩17斤。左干渠皂林冲隧洞,全长米,山体是石灰岩土石交杂地层,地质十分复杂。在隧洞开发过半时,斜井坍塌,距井底28米的山顶下陷,十万火急,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冒着随时牺牲生命的极大危险攻坚救井,经过20天的顽强拼搏,战胜61次塌陷险情,终于如期建成隧洞。时任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给隧洞命名题词为“英雄关”,并撰书对联“奇迹人间创,天河地下行”,让人永远铭记。
勇于创新的创新精神,是韶灌精神的动能汇聚点。韶山灌区工程之所以能高速、优质、安全建成,建成后工程能持续稳定发挥效益,都离不开灌区人的敢闯敢试和开拓创新。
灌区工程修建时期,省指挥部号召工地广大指导员“抓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做到“设计、施工、科研相结合”“领导、技术人员、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两个“三结合”。工程设计结构选型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原材料,在保证安全经济的前提下,适当考虑美观大方;工程集科学性、适用性、经济性、观赏性于一体,在施工中采取高效创新的施工工艺和方法。
在三湘分流的建设中,有一处人称“三巧”的芦塘巧渡,一巧是没有桥梁排架,主体架在芦塘水库的土坝顶上,既节省建设成本,安全系数又高;二巧是槽身为半圆形,过水快,又节省水量;三巧是利用渠道长期直接给芦塘水库补水,既可让水库低水位安全运行,又增加多亩灌溉面积。
洙津渡渡槽吊装是建设灌区时一项闻名遐迩的创新之举。渡槽凌空飞架涟水两岸,施工方案是采用预制件吊装。全长米,每节预制渡槽重达吨,而当时最大吊装设备只能吊30吨,怎么办?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研制了龙门式的四脚扒杆,配以两台5吨重的卷扬机,于年10月16日用土法实现了成功吊装。时任省委书记张平化即兴提词:“众志比城坚,人民力胜天。且看韶麓下,涟上又飞涟。”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命名它为“飞涟灌万顷”渡槽。
韶灌精神是湘中人民把中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机结合的丰硕成果
韶山灌区的成功,取决于韶灌精神。韶灌精神的炼成,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结晶。
在历史层面,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韶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孕育了韶灌精神。当年灌区的建设者,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灌区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韶灌精神是湖湘精神的典型呈现。湖湘文化的核心精神,体现在个人性格上,就是吃得苦、耐得烦、舍得死、霸得蛮,可以简称为“霸蛮”精神。这是一种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果敢担当。10个月高效、优质、安全建成如此巨大的工程,时时处处全靠“霸蛮”精神来支撑。第二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精神。韶灌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时代延续。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内容在灌区建设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韶灌精神是韶山精神的生动诠释。韶山精神的核心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灌区建设者为了人民的利益,下定决定、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创造了水利奇迹,与韶山精神同出一辙。
在现实层面,韶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答案。灌区工程从始至终追求“做出一个符合总路线精神的引水工程的好样板来”这一目标定位。目标之所以能够快速实现,取决于几个关键的时代因素。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湖南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做到一声令下齐上阵,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保了资金、物资、用地等要素的统一调度;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渠道人民建,充分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三是毛泽东思想的正确引领。始终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民工,民工们施工再紧张再艰苦,也得挤时间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思想觉悟,激发革命热情。工程一开始,就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并就“为了谁修渠”“依靠谁修渠”“修一条什么样的渠”和“怎样修好渠”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当时特别强调学习“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整个工地上设立了个学习毛泽东思想小组,每个连队、营部都办了学习心得栏。四是民本精神的忠实践行。涟水流域一直是水旱重灾区,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整治水旱灾害。省委省政府正是以民为本,顺应民意,决定新修韶山灌区。所以,为人民谋幸福,是建设韶山灌区的根本出发点。工程指挥部将群众路线和民本精神贯穿到灌区修建的全过程各环节,优化设计、安置移民、战胜险情、攻坚克难、创新工艺等等,无不充分考虑群众利益、集中群众智慧。移民拆迁安置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渠道没修好,共户多间移民户的新房子全部盖好,户户很高兴。切实保护耕地,科学选定渠线,定下了“占山不占土、占土不占田、占田尽量少占”的16字修建原则和整废造田方案。结果整废造田多亩,除修渠占用5多亩外,实际增加耕地多亩。注重生态宜居,沿渠广泛植树,绿化荒山,形成了如今“百里渠道百里林,树绿堤固水长青”的怡人美景;渠道每隔几百米就修一座人行桥,凡有屋场的地方就修一个入渠浣洗挑水码头,共建有人行桥座,入渠码头多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五是人民群众的质朴情怀。韶山灌区既是党为民造福的伟大工程,又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家乡的灌区,大家是满怀对党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来修灌区,是把它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都以能为毛主席家乡做贡献为荣为己任。有个84岁的李六阿公,亲手打了40双草鞋到工地慰问,并且不听劝阻坚持要参加劳动。他说:“毛主席号召修这样大的渠,我不出点力,太不像话。”结果他硬是在工地干了几天。有个移民户邓新竹,是有名的“难通户”。一天,华国锋亲自上门做工作,见他家墙上贴有7张毛主席画像,便问:“你家最爱毛主席呀!”邓回答:“没有毛主席,哪有我们穷人的今天!”华国锋因势利导讲述修建主席家乡灌区的重大意义。邓新竹茅塞顿开,深感惭愧,当即同意尽快搬家。六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灌区建设者们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优设计。灌区三易其名,从水府庙灌区工程到涟水渠道再到韶山灌区,灌溉面积也从47万亩到75万亩再到万亩。这个变化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认真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结果。各级领导和工程规划设计人员先后走访基层干部和当地老农多人次,召开各种座谈会余次,收集一手资料2万余份。求真务实作表率。指挥长华国锋以身作则,建设伊始,他就连续步行8天,深入库区和灌区各乡镇、村组和建设工地扎实搞调研,听意见,解难题,带头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他的带领下,工地上0多名干部,个个以身作则,坚持一线指挥,一线劳动。求真务实严标准。灌区开工后,华国锋同志就对灌区高标准定位,强调要“做出一个符合总路线精神的引水工程的好样板来”。随后,提出了“三高一低”的具体要求,即“高标准工程、高标准干部、高标准管理、低生活标准”。特别要求所修渠道和设计图纸一模一样,要像工厂按图纸加工的零件。正如此,让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问题都没有生存的土壤,让灌区工程得以高效、优质、安全建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至今无一重大质量事故,碧水长流,运转正常。
弘扬韶灌精神是时代永恒不变的主题和担当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韶灌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岁月和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几代灌区人又在管理灌区中坚守传承。灌区建成后,一大批参与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和带队人员成为灌区管理者,一辈子扎根灌区。他们以老带新,代代相传,赓续韶灌精神,不断强化全面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灌区持续稳定发展,让灌区在湘中大地一路高歌,熠熠生辉,成为水利工程的一张名片,一个标杆,一面旗帜。近几年灌区先后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水效领跑者”“全国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光荣称号。目前,又积极汇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浪潮,稳步迈入了法制化管理新轨道,全面开启了现代化改造新征程。
韶灌精神是一种继韶山精神之后,具有韶山特色、湖湘气派、中华风范的又一独立性、时代性的地域群体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韶山灌区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实践证明,韶灌精神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法宝。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韶灌精神,让韶灌精神作为办大事、办实事、办难事、开新局的精神支柱,让韶灌精神在湘潭大放异彩。我们应该全方位综合发力,大张旗鼓深度挖掘韶灌精神,宣传韶灌精神,让韶灌精神走出湘潭、走出湖南,与红旗渠精神比翼高飞,光照千秋!
(作者系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