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说起缝纫机,大家或许都不陌生。在过去,缝纫机可是个好东西,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的人们结婚时流行“三转一响”,也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收音机这几个物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含蓄忠贞的爱情,能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当时每个结婚的新娘最羡慕的结婚嫁妆。缝纫机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在当今社会,缝纫机差不多已经快要从我们的生活在消失了,彻彻底底地成为了老式物品,可仍旧有人愿意高价去农村收购缝纫机,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怀旧的文化情怀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纺织工业的大生产促进了缝纫机的发明和发展。在上个世纪,那时候的技术哪有现在这么发达,一条流水线可以生产成千上万件衣服。而且,在那时候,拥有缝纫机的家庭也很少,所以能用缝纫机做一件衣服是很奢侈的事情。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缝纫机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对我们来说,缝纫机不仅仅是一种能够织布做衣的机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文化符号,是我们的文化情怀。尽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物尽其用的精神和美德不会过时。

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会长安井义博访问中国时,不经意间透露,自己的一个手袋,是由他的太太用数十条旧领带拼缝制作而成,他一直用到现在,舍不得将这个手袋舍弃。目前,缝纫机在全球仍占有一定的销量,年销量约万台,但是在中国市场,缝纫机却少得可怜,每年仅仅生产10万至12万台缝纫机。

有人提出建议,可以计划上网开店,尽快建立国内经销商队伍。“体验手工乐趣,也是一种休闲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轻人追求创意和个性,有可能给家用缝纫机回归百姓生活提供全新舞台”。

而且,前段时间,一篇名为“上海老品牌蝴蝶缝纫机重生传播缝纫文化”的文章引起了很多朋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1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