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作者系郎咸平教授,来源网络,侵删
六、真正的快速:压缩产业链时间获取绝对速度
在“6+1”的产业链中,我以其中一个环节为例,看看人家是怎么压缩到12天的。比如以制造为例,ZARA有20家大工厂,都是高科技机械化的大工厂,同时还有家小型的配套工厂,很多小型配套工厂是使用脚踏缝纫机的。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这种脚踏的缝纫机在我们中国的工厂里面都不用了。我们的纺织工厂都是机械化的,为什么就是不行呢?
你看,ZARA只有20家像中国一样的大型工厂,另外有家使用脚踏缝纫机的小型配套工厂。人家在做什么?它的机械化大工厂只做两件事情,染色和裁剪。它们根本不做缝制,因为机械化大工厂做染色和裁剪效率最高,速度最快,而用机器缝制是非常麻烦的,所以缝制就交给家小工厂做,而且是一厂一款,一个工厂只缝制一款衣服,因此效率奇高。它们的思维跟我们不同,我们一直喊着纺织业转型,整个国家的纺织业都把手工全部转成机械化。它们不转型,它们的最高战略指导思想就是压缩产业链时间,快速,快速。
那么,在零售方式上,这些快速时尚品牌还有哪些出奇制胜的法宝呢?我国的服装零售企业能够从中学到哪些东西呢?
ZARA的零售也是非常奇特的。为了吸引顾客,它完全违反了我们过去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我们学到的是一定要款少量多才能达到规模经济。它完全相反,是款多量少,它追求“规模不经济”,因为只有“规模不经济”才具有创造力。那些喜欢搞规模经济的企业家都是没有什么创造力的人。所以,ZARA一年有款衣服,而且每款衣服数量都非常少。如果有10个人要买衣服,通常他们的身材比例是10%大号,10%小号,80%中号。所以我们一款可能做10件,其中1件大号,1件小号,8件中号。ZARA怎么做?它做1件大号,1件小号,2件中号,而不是8件中号。这就叫款多量少。一年有款衣服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每个星期都换新款,很多服装店是一季换一次,人家是一个星期换一次。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去ZARA店里逛,因为每个星期衣服款式都不一样,就算不买衣服,去逛逛也不错。你到LV店里去,每个星期都是一样的,每一季都是一样的,你去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了。款多量少,这就是ZARA的新思维。为什么是1件大号、1件小号和2件中号,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8个人要买中号,可是衣服只有2件,这些人买不到会怎样?他们发现,当女士们想买衣服买不到的时候,她们心中那种极度的挫败感会让她们下周再来。
ZARA在上海是星期一和星期四两天进货,你们可以注意一下,只有星期一和星期四才有中号,其他时间基本上没有中号,为什么?就是这个思维,特意只进2件中号,让你买不到。买不到,你下周还会来。而下次再来的时候,你就会像其他老顾客一样,先翻衣领看看是不是中号的,如果是中号的话,就先拿在手里……
而且下周再来款式全部换新,因为它有款衣服。就是因为这种“规模不经济”的思维,ZARA的销售速度特别快。也正因如此,全球消费者平均每人光顾ZARA店13次,而光顾其他的店就只有3次。所以你看,从制造到仓储运输再到零售,在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ZARA都把握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所以它才能保证既价廉又时尚,才能对抗金融海啸。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晋江的企业比较抗压,因为它们在23万个零售网点之前也有“6十1”。那为什么它们做得不如ZARA呢?只有一个原因。它们虽然完成了产业链的整合,却还没有做到像ZARA那样的“高效”整合。
最后,我要强调什么才是真正的内需。不是简单地修几条高速公路、印几张钞票就能拉动内需,真正的内需必须来源于企业的利润。我们目前加大投入基础建设的做法就是一锤子买卖的做法,我们在第一章中详细讨论过,这个政策的本质意义就是通过未来的产能过剩拉动今天的产能过剩。以中西部的高速公路为例,建完之后的中西部高速公路基本没车跑,这就是所谓的产能过剩的高速公路。而在建设过程当中需要使用钢材、水泥等等,从而拉动现在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那么高速公路建设完成之后呢?不但高速公路本身是产能过剩,而且由于不再需要钢材,钢铁行业也恢复了产能过剩。除非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未来就有两个产能过剩的危机。因此,这种基础建设就是所谓“一锤子买卖”的短期行为,无法长期拉动中国的经济。
我们这种以基础建设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钢筋水泥拉动经济,我们的GDP当中钢筋水泥的比重已经高达57%,而消费却被压缩到35%左右。我们之所以消费太少,并不只是单纯因为缺乏社会保障体系,而是因为钢筋水泥太多。此外,我们通常简单地认为我们国家储蓄率高,这纯粹是误导,我们人均储蓄还不到2万元,如果再去掉最富裕的1%~5%的有钱人,人均储蓄还不到1万元,这是哪门子的高储蓄率?手中就只有这么1万元储蓄,你敢花吗?小孩的学费怎么办?父母生病怎么办?我们目前希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百姓后顾之忧来拉动消费的做法,其实没有搞清楚消费少的本质原因。
“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太少,难以拉动经济;第二驾马车公共建设过多,过滥,过于低效的一锤子买卖,也难以拉动经济;第三驾马车出口也由于美国的泡沫消费爆破而很难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因此也难以拉动经济。
我在年的年底曾经说过,年春节之后,才会进人真正的冬天,而所谓冬天就是见底了。但是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已经不是何时见底的问题了,而是见底之后靠什么力量拉起萧条的经济。目前看来,我们过去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都存在问题。
而且,年上半年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了7万多亿,对于半年后的通货膨胀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今年6月份开始,国际通货膨胀又蠹蠢欲动了,8月份的油价再次突破74美元大关,这两个因素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通膨压力。事实上,目前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统计局公布7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下跌1.8%,所以认定为通货紧缩。这是胡说八道。所谓同比下跌1.8%,只是比去年7月份严重通货膨胀时的物价水平低1.8%而已,这是哪门子通货紧缩?而且物价水平已经连续几个月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开始了。举例来说,截至8月下旬,鸡蛋价格连续5周上涨6.2%;生猪价格连续10周上涨23.1%;5月份曾降到元的32英寸液晶电视,8月下旬涨到了元以上。
如果经济难以拉动,再加上通货膨胀,我们国家未来最大的危机似乎就是“滞胀经济”,也就是经济停滞发展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一个国家如果出现了滞胀的局面,所有的政策都将失效,这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我们一定要想办法避免这个危机。
九、只有“第四驾马车”才能拯救中国经济
我们需要“第四驾马车”来拉动经济,这“第四驾马车”不是产业升级,而是由产业链高效整合所带来的利润。我的观点很清楚,只有企业的利润才是内需的唯一长期来源。当企业赚取利润之后,可以进行转投资,在沿海地区,转投资可以创造5~10倍的效益,然后赚更多的钱,聘用更多的工人,给工人更高的薪水,这样消费才能增加,然后再转投资,再创造更高的效益,再赚更多的钱……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我的产业链整合理念已经在广东省推广了。年6月8日,我在东莞演讲时亲眼目睹了几千位企业家对于产业链高效整合的热情。东莞的产业链整合非常符合我所推广的理念(请参阅拙著《模式》一书当中有关HM如何通过信息系统完成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他们建立一套信息系统,由某一个产品(非常细化的产品,而不是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某一个地区输入“6+1”环节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标准化、规格化的。其他配套厂商付费使用这个系统。这对于某一个产品而言,有什么好处呢?过去进货必须打电话,发传真,定时间,然后到了送货的时间还要派人等着卸货,这样一个流程可能就需要好几天。而现在这些工厂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在网上完成进货的所有流程,整个进货的时间就可以大幅压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利润就是拉动中国经济,从而摆脱滞胀的“第四驾马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