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介绍 >> 芙蓉缝纫机长沙老城遗址纪念馆
芙蓉缝纫机
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成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不会被忘记,直到如今,它们还留在老辈人的记忆里。三大件中,益阳就出产两大件:安化湘华机械厂的松鹤牌单车和益阳缝纫机厂的芙蓉牌家用缝纫机。尽管现在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但对于一个月收入三四十元的家庭来说,可以算得上一笔大笔的开支,在七八十年代,缝纫机是用脚踩的方式工作,缝制出来的东西大多比较精细,只是做出来的动作比较慢。那些年
芙蓉缝纫机
六七十年代标配三大件:“缝纫机、收音机和自行车”益阳缝纫机厂生产的芙蓉缝纫机,伴随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大件“缝纫机、收音机和自行车”的标配,走进湖南千家万户,在湖南市场的占有率一度高达80%。但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商场成品衣逐渐取代自家纯手工缝制的衣物,芙蓉缝纫机也渐渐在市场中消失。母亲虽然去世多年,但每当一看到缝纫机,就总会想起母亲在缝纫机下忙碌的身影,她那慈祥的面容和灵巧的双手让我永远难忘。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心灵手巧,会剪裁衣服、缝缝补补持家过日子。小时候家里困难,我们的衣服也很破旧,但却总是整洁合身。每年春节,母亲总是让我们都有新衣服穿。印象中,小时候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给做的,而母亲的床上永远都有布头、剪刀和尺子。这些都是母亲的宝贝,也是我们不能随意乱动的。
70年代我家“芙蓉”缝纫机,在我家的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使母亲缝纫的活变得简单和快捷了,改旧衣、做新衣、做鞋帮、鞋垫缝缝补补,这些过去要靠手工做的活儿都可以在缝纫机上完成了。渐渐的我们长大了,缝纫机也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而母亲也慢慢地老了,眼睛也不好使了,她总是趴在那里专心地穿针,可往往折腾半天也穿不上。而此时,我们会主动去接过母亲捻得细细的线头,一下子穿过针鼻。
“哒哒哒哒……”缝纫机欢快的声音,应和着月色的旋律,奏响了夜晚最温馨的夜曲,也甜蜜地散落在我的心头,那段时光,那个画面又浮现眼前……
是的,缝纫机的声音,虽然单调,但总是欢快、流畅的。它像生活的鼓点,催着一代人长大;它像动人的音乐,倾吐出母亲对家、对孩子的挚爱亲情;它像连绵不断的丝缕,连缀起一片片光阴。
我开始学踏缝纫机,都是在母亲使用的间隙,找两片母亲不用的边角料,坐在那里煞有介事地乱蹬一气,那时还不知有倒针顺针之说,常常不是弄断线就是弄断针。踏了几次后,在母亲的指导下才找到了窍门。
而我对手工针线活的兴趣也是在那时养成的。母亲不能再用的边料几乎全被我收集起来,长的、短的、宽的、窄的,只要能下得针线的都不放过。可能是对缝纫有一些天赋,不久后,我便把一套由手工拼面、缝纫机轧边的枕套就交到了母亲手里。母亲看到我的作品赞不绝口,直夸我的针角匀称、密实。自那时起,家里的缝纫机我就可以无所顾忌地使用了……
短暂的童年时光,早已随着时光的飞逝而消失在岁月的尽头。而童年那美好的记忆,却像春天的花朵,伴随着缝纫机,在生命的角落静静地绽放……
迈向建设实体
系列
上世纪50年代,老长沙还是个狭长形状的城市,南北长、东西窄,被称为“南城”和“北城”,因实际城市建成区面积只有6.7平方公里,又被人用长沙老话概括为“南门到北门,七里又三分”。进入70年代,兴建了湘江大桥,全线拉通了五一路这条城市东西主干道。改革开放后,长沙的经济进一步复苏,城市发展政策调整,在原有基础上寻找未发展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城市建设用地从年的53.04平方公里扩张。是一批又一批湖南人,从工业上奋斗,为湖南的建设和发展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这是湖南的骄傲,也是是一批又一批湖南工人的丰碑。
(民国时期的长沙城市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从收集资料开始做起,做到实体落地为止,不论做的成做不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都要迈步。
友情联盟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遗址保护与开发部
军工文化研究院
长沙健康管理学会饮食健康专业委员会
长沙三工装备研究有限公司
长沙老城遗址纪念馆筹备委员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