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一位老裁缝的日常,玩抖音制绵绸裙,人称

发布时间:2023/7/16 17:21:01   

似乎悲欢都写在脸上,每一块肌肉的牵动,都成为她脸上的生动表情。举手投足间,重庆辣妹子的基因一览无余。

上世纪80年代,来自重庆合川的辣妹子,到四川成都青白江区的小巷里做衣裳。尽管人生地不熟,近30年过去,她成为街坊邻居口里会做衣裳的小陈。

踩下踏板,缝纫机一响,时间就都缝制进细密的针脚中,她也忘记了岁月流逝。小巷外从冷清到热闹,再到汽车驶过的声音都变得稀罕。

她想起,那年春节做新衣裳,从年前直排到大年三十,还有人在排队等她缝制衣服。好巧不巧,最忙的时候却碰上停电,电熨斗使用不了,她便拿烧炭的火熨斗一件件熨平翘起的衣角。等着拿新衣的人也不急,大家都在心照不宣中,耐心迎接每年收获新衣的庄严时刻。

许艺丹

蓉漂

来到青白江区,映着湛蓝天空,低矮楼房却似穿越时间而来,仿佛几十年前的故事都将在这里上演。

那么拐过青江中路,走进安全巷,发现一间古旧的老式裁缝店也不奇怪。

铺面不大,它藏匿在围墙背后,穿过铺子就是居民楼,占据着“门卫室”的位置,不大的招牌上写着“金剪刀时装店”。在如今服装品牌遍布街头巷尾的今天,它的存在显得“不合时宜”,也有些倔强。

/陈乡在做衣裙/

店内是记忆中的模样,几十匹花花绿绿的布料挂在墙面。陈乡戴着老花镜,正在赶制一件老朋友的衣裙,碎布料散落在桌上,一把手臂长的剪刀有些老旧,不知已剪过多少匹布料。“朋友要出去玩,想让我给她做件凉快的棉绸裙,晚上要来拿,所以我赶得紧”。说罢,她取下眼镜,揉揉劳累了一下午的眼睛。

似乎在几十年前,做衣裳讲究的是人情。陈乡说,自己刚来青白江时,除了丈夫,没有认识的人。但凭借一手好手艺,如今只要她在店里,居民出小区这道门,总能和陈乡闲扯几句家常。

一位黄姓阿姨穿着黑色碎花真丝裙出门散步,身上穿着的衣裙正是陈乡缝制的。穿了十年,花色依旧,针线细密。她对陈乡的手艺连连夸赞,“小陈做工好,质量好,态度更好,诶?你在门口晒着书呢?”

陈乡笑着说,今天趁天气好,把书拿来晒一晒。店铺后门的台阶下,几十本时装设计书摆在地上,从年的《时装》到现在的时尚杂志。翻开泛黄书页,女童背带裙、连衣裙及男士西装领贴袋等各款式,用料及面料形状、长宽都讲得详细。

“我不知道别的裁缝有没有这么多书,但我习惯看书学习,一有机会就去书店买书,或者去邮局订书”。作为家中老大,陈乡说自己在十八九岁选择裁缝这门手艺,是因为兴趣。当时她还立下豪言壮语,“缝纫机要伴我一生。”

没想到还真做了一辈子。

学习自然是辛苦的。正值青春年少的年纪,同龄人都在玩,她却只有在家中练习裁报纸做衣服,背诵剪裁衣服的公式。陈乡生命中的第一台缝纫机是母亲买的敦煌牌,直到年来到成都,她才买了第二台蝴蝶牌的缝纫机。每当她用脚踩着踏板,机针便带着线在布料上走过,“那针脚细密得简直不摆了,那时上海的缝纫机确实好用”。不过机器永久会钝,直到实在要更换时,陈乡也舍不得。

/店内的布料/

陈乡最初在家里做,直到年,陈乡才在安全巷里守得一亩三分地。

但陈乡不愁生意,“那时只要你穿着我做的衣服出门,就能给我带来回头客”。她曾在90年代,给一位姑娘用两米二的布料做了一身套裙,“那位姑娘长得倪萍,穿上我做的这件衣服,都问她在哪里做的”。

在80年代,做名裁缝极其时髦。可以略微夸张地说,陈乡亲手缝制了那时青白江区姑娘穿的美丽衣裙,陪伴了她们的青春。

对于自己的手艺,陈乡有绝对的自信。哪里穿着不合身,陈乡比喻就像打麻将一般,愿赌服输,说一不二马上就改,不会让顾客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出店门。

如果顾客穿上合身,陈乡美滋滋地说,那就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在年非典前,陈乡店铺里做的都是真丝裙,之后多选用绵绸。

绵绸款式多为朴素,主要在夏日穿着凉爽,深受市民喜爱。真丝做得少了,但陈乡凭借手艺,能将“绵绸打成真丝”。

陈乡讲起来语气里透露得意。年,成都钢铁厂宾馆的姑娘请她用绵绸做件背心裙,紫红底色碎花的面料,看起来稀松平常,但陈乡想来点创新,给衣领和袖口加上荷叶边。现在荷叶边的设计已经遍布大街,但在当时很新奇。她拿出一块白纱,纱布边缘经剪裁后留下丝线,用贴熨斗轻轻漂过,边缘收紧自成波浪曲线,再备好三层折叠缝在领口和袖口处。姑娘穿着这件衣服,大家都不相信这是块绵绸料子,一口咬定这得是真丝面料做的,姑娘还找来陈乡做证。

/店内/

/缝纫机/

能将绵绸打成真丝,关键在于款式。在当时看来别致的设计,陈乡都是从书中学来的。

衣服款式自然重要,但合身更可遇不可求。在八九十年代,街边已有商贩摆摊挂上衣裳以供顾客挑选。衣服尺码统一,每个人的身材却不同。人们还是习惯带上淘来的布料,请裁缝用皮尺量出肩宽手臂长,挑选心仪样式,做出合身衣服。

陈乡毫不自夸地说,自己做的衣裙领口绝对服帖。对于不同顾客,她要在样式设计做细微调整。像驼背的顾客,背部布料的线条要拉长,而对于老年人,裤子的裆长需要加深。衣服要合身,主要得顾客穿着舒适。

在八九十年代生意尚好时,每年陈乡最忙是在过年前。操劳了一整年,人们需要做件冬季外套迎接新年,来些盼头。能请裁缝做羽绒和呢子大衣的都是有钱人家,普通人户做件迪卡和灯芯绒外套,就足以慰藉自己生活的疲惫。

她记得很清楚,有年大年三十,仍有人等着拿新衣。好巧不巧,这块区域的电在关键时刻停了。微皱的衣角还需熨平,但电熨斗用不了。陈乡拿出许久不用的火熨斗,在街边将碳火烧热。将红彤彤的炭火添在熨斗里,她抓着隔热的木柄熨平了一件件大衣。等着拿新衣的人也不急,大家都在心照不宣中,耐心迎接每年收获新衣的庄严时刻。

/陈乡买的裁缝书/

陈乡说,那时做一件裤子不过两元工钱,现在她做件裙子需要一百元了。除了工钱的变化,时尚的变迁也能在她的记忆中搜寻到清晰的脉络。“八十年代流行的是喇叭裤,衣服保守、颜色不够鲜亮,但到九十年代就不同了”。在陈乡那里,年的杂志《时装》里的服饰款式,与一本华艺出版社的《裙装精品例》相对照,这种差异更为直观。到九十年代,无论是衣裙款式,还是颜色都更为丰富。

即使如此,露背裙在当时依旧不常见。陈乡却在那时为一位女孩做了条,女孩穿上参加时装走秀,获得比赛第二名。

许多样式到现在也未过时。“比如像抄抄袖”,陈乡翻着杂志指着衣裙说。要不断买书,才能跟得上时尚趋势,而在几十年前,上海服饰引领时尚。陈乡就这么不断在书中研究学习新款式。她笑着说,如果她做出当季的新款式,很多人纷纷效仿,这就算成功了。

由此可见,陈乡有颗引领时尚的心,对她来说,这也是作为一名裁缝的基本操守。

一家裁缝店,配备一位裁缝,仿佛是业内的常态。

陈乡一直都是一个人做手艺,一天二十四小时耗上十六小时在店内是常事。从前,她总是早晨八点就打开卷帘门开始营业,白天测量每位顾客的身形体长,午间回家吃饭休息一小会儿,又来到店中做衣服到午夜才归家。

做裁缝固然辛苦,但陈乡年少时作为家中老大,成家后养育孩子,得到的收入足以贴补家用。裁剪衣服的成就感也始终支撑着陈乡,她从未想过换职业。

/从前书里的衣裙式样/

做的年岁一久,有时她用眼睛一看、用手估摸体型,也能为顾客做出合身衣裳。更何况她有过为在没见过本人的情况,制出对方满意的衣裙。

年,一位顾客请陈乡为在美国的女儿做件吊带裙,却只将女儿的身高和体重告诉了她,并找来一位身形相似的顾客给陈乡做参考。陈乡凭着有限的信息做出衣裙,递给顾客既往美国。她也有些提心吊胆,但对方收到以后特别喜欢。

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每当这时候,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足以抵消所有的疲惫。

当年陈乡在青白江初来乍到,不认识任何人,却凭着手艺结识一群朋友。除了手艺过硬,她说自己凭的是做生意讲诚信。

她曾无意进了一批可称为次货的布料,布料花样好看,用拇指使劲一撑便会裂开。她当时心想,“糟糕,不卖的话,全部赔本”,但也不能欺骗顾客。她对顾客老实讲明这批布料的质量,如果他们愿意,就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制作和售卖。有些顾客说,“没事,我就只穿一季,图好看就是”。陈乡这才放下心来。

重庆人的性格泼辣直接,骗人的生意她不会做,也做不来。

/书内的衣裳制作细节/

陈乡从年来成都,从直上直下的重庆坡道,来到成都这片平原,她说自己性格也变得温和不少。

做了裁缝大半辈子,她见证服饰流行款式的变迁,也见证了店铺门前从没有路,再到热闹光临,成都钢铁厂的员工都来她这里裁剪衣服。最后随着拆迁,附近的居民楼也换了区域。店铺前的道路依旧,来的人却少了。

陈乡从20岁开始带徒弟,这些年过去,也都没了联系,“他们在做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大概没有在做这个了”。

/陈乡为儿子制作的大衣/

如今商场林立,逛商场和网上购物成为年轻人的首选。她坦诚生意冷清了不少,但是为什么仍选择坚持,她说自己闲不下来。就算到亲戚家里玩十天,她也是坐在缝纫机前,为亲戚们挨个做衣服。天冷了,她会为儿子做上羊毛呢大衣保暖。更何况,“许多老年人买不到合身的衣裳,他们都是老顾客,有时候一家三代人都来找我做衣服。”

每到夏天,陈乡为老顾客做件穿着凉快的棉绸裙,仿佛就是他们之间的约定。

人生密密缝,她将春夏秋冬和青春岁月都缝制进衣裙里。

坐在缝纫机前,陈乡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时间没有边界,有时也觉得静得可怕,她就拿起手机玩抖音,录下自己的日常,所有的不快乐一扫而光。

这似乎便是一位老裁缝,再平凡不过的日常。

蓉漂问卷调查

96编辑器

陈乡

裁缝

Q:你什么时候来的成都?

A:年来的成都,过来带娃娃。

Q:你来成都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A:成都人性格要文明些,自己来了都变温和些了。

Q:你最喜欢的成都的一道菜是什么?

A:以前爱吃麻辣的,现在吃的比较清淡,其实随便哪道菜都可以。

Q:你最喜欢去成都的哪个地方?

A:每天都在店里,很难出去,这两年去成都周边玩,那些地方还挺漂亮的。

Q:你最钦佩的人是谁?

A:婶娘,很会为人处世,很爱打抱不平,从29岁起,一个人将4个娃娃拉扯大。

Q: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A:艺术方面的才华。

Q: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A:之前心情不太好,但现在很坚强。

Q: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是什么?

A:喜欢自己买的这些裁缝书。

Q: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

A:唱歌。

Q:要成为你的朋友,他需要有什么特点?

A:为人处世,要忠厚的,但其实光看看不准;只要爱好差不多,就大体差不多。

Q:如果人生可以从头再来,你会选择做什么?

A:如果出生在另一个家庭,可能会选择唱歌,在家里是老大。

Q:如何用一句话形容成都?

A:很好,有些人想喊我回重庆,不想回去,只要人真诚,在哪里都可以认识新朋友,只要接触了新朋友,不要忘记老朋友就行。

Q:如何用一句话形容自己?

A:自己非常热心肠,以前很爱打抱不平,如果在重庆,可能早就挨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2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