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三转一响,老柳州靓仔结婚必备彩礼

发布时间:2023/5/17 17:06:11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柳州,不仅有与生俱来的碧山秀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有许许多多文物遗产,它们承载历史,见证城市发展,记录时代变迁。

今年,这座城市将迎来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作为本次大会承办城市,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推出柳州文物知多少系列推文,将带领大家“翻开古老的地书,探索远古文明的曙光”,与大家一同“点亮”文物宝藏,感受历史温度,让更多人发现柳州,了解柳州。

◆◆◆◆

柳州文物知多少系列推文

记忆中的柳州“老品牌”丨第一期

记忆中的老品牌″,一度曾是我们生活的日用必需。虽再普通不过,但因与烟火日子相关,与百姓生活相连,口碑甚好倍受推崇。

随着岁月流逝,这些“老品牌”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里,但再次看到这些“老品牌”旧影,仍会倍感温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重拾这份属于柳州“老品牌”的独家记忆。

丨“三转一响”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词,通常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时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就觉得是过上了“小康”幸福生活。“三转一响”连同另外“四十八条腿”是那个时代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同时也是许多年青人必备的结婚用品。柳州也有自己的“三转一响”,那就是“都乐牌”自行车、“喜狮牌”缝纫机、“金声牌”时钟和“山花牌”收音机。

丨“都乐牌”自行车

男女两款略有锈迹的柳州市自行车厂生产的“都乐”牌自行车一高一低依偎在展馆“柳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职工新婚之家”的一角,车的轮胎已经磨得光滑,钢圈也有破裂的痕迹。车子商标上有明显的“中国柳州”标记。车头还有一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柳州实行自行车入户时的“车牌”,牌上贴有年的年审证标签。

据捐赠人阮金彪先生介绍,其中一辆自行车是他年买的,当时的价格为元,相当于他3个月的工资,而且必须凭票购买。尽管价格昂贵,但为了上下班交通和日常生活方便,还是咬牙“放血”。此后,这辆车成了他每天不离的“伙伴”,直到年才跟他一起光荣“退休”。另一辆自行车则是捐赠者梁务生先生在年购买的。

丨“喜狮牌”缝纫机

“喜狮牌”缝纫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柳州市缝纫机总厂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缝纫机总厂的前身是成立于年的市工模具厂。年10月该厂试产家用缝纫机取得成功,年“鱼峰牌”JBI-3型家用缝纫机正式投产。年市活塞环厂与市缝纫机厂合并成立市缝纫机总厂。同年该厂首次向泰国出口台缝纫机。年,市政府决定市缝纫机总厂与市自行车厂成立自行车缝纫机集团公司。年因生产出“喜狮牌”缝纫机,当年顺利打入国际市场,形成年产30万台的生产能力,其中出口量达到总产量的95%。

“喜狮牌”缝纫机

与“喜狮牌”缝纫机一样成为当年时尚的,还有“鱼峰牌”缝纫机。

丨“鱼峰牌”缝纫机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人们对“三转一响”的需求增多了。柳州市政府决定,让拥有不少精密机床的工模具厂,挂牌改为柳州市缝纫机厂,生产市场急需的缝纫机。

“鱼峰牌”缝纫机

没有图纸,也没有人见过生产线,他们从上海买来10台缝纫机头,请来在映山街摆摊修了几十年缝纫机的陆师傅做技术指导,在一张乒乓球桌上,把多个零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搞清楚了原理,然后自己学着描图、翻砂、加工、组装、贴花、烤漆,不到一年,柳州人自己做的缝纫机出厂了。首批产品选了10台,送到国家轻工部测试,顺利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年,“鱼峰”牌缝纫机大批投放市场,供不应求。

“鱼峰牌”缝纫机

丨“金声牌”时钟

“金声牌”时钟

柳州时钟制造业是在钟表修理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2月,柳州市钟厂成立,当年机械小闹钟试制成功,年末产量只。年生产3万只。年,全国小闹钟市场趋于饱和,钟厂经市场调查后决定实施地区物资导向战略,利用柳州地区丰富的木材,转产机械木挂钟。经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发展,至九十年代先后形成“金声”牌机械摆钟、石英钟、落地钟等4大类时钟产品。柳州市钟厂成为国内制钟工业三大生产厂家之一,产品曾荣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全国轻工博览会银质奖等荣誉。

“金声牌”时钟

“金声牌”时钟的商标由一个昂首啼鸣的雄鸡加上“金声”两个艺术字体组成。因设计新颖,造型独特,质量可靠,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丨“山花牌”收音机

柳州市无线电二厂年4月研制成功的“山花牌”C型1.5伏低电压九管三波段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开创了中国晶体管收音机低电压多波段新领域,在全国收音机产品中独树一帜。它有两绝:一是全国第一台3波段收音机,即具有一个中波、两个短波,只要天气晴好,它可以收听到全世界所有短波电台;二是只用一节5号电池,一改当时收音机都用双节5号电池,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山花牌”收音机

“C”型收音机个头虽小,但来头可不小。首先是国家重视,第四机械工业部专门派两名技术员到柳州参与研发,由上海工程师设计完成。其次是它以小巧的身段和强大的功能获得了时尚人士的热捧,迅速走俏全国,最高年产量为10万台。

不管是收藏在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还是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都应有生命、有尊严、有气息、有话语。让文物“活起来”,创新文物传播方式,正在进行时。

下期,我们将走进记忆中的柳州“老品牌”丨第二期。

THEEND

来源:柳州工业博物馆

图片:仅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源:STARRY摄)

综合编辑: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如有侵权,请联系(vx:chenfuyou)删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5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