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党报帮您办57岁老伙计见证家国兴盛

发布时间:2025/6/19 13:58:27   

老式木炭熨斗董秀玉展示缝纫机使用技艺。(济南日报记者崔健摄)

老式木炭熨斗董秀玉展示缝纫机使用技艺。(济南日报记者崔健摄)

  济南日报党总支启动以“守一颗初心圆百个心愿”为主题的“党报帮您办”行动后,收到了许多市民群众的诉求来电。近日,家住济南高新区的77岁市民董秀玉打来电话,想要向市民讲述两件“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8月2日,记者走进董秀玉家,老人情绪十分激动,拉着记者来到卧室,指着一台摆放在墙边的缝纫机说,这就是他们家的两件“传家宝”之一,也是他们家的“大功臣”。董秀玉坐在缝纫机旁,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这台生产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标准牌缝纫机,已经整整跟随了我57年了。年我16岁,参加了人民公社成立的缝纫组,开始学习缝制衣服。4年后,缝纫组解散了。由于当时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为了生计,我就和家里人商量着开了个门头,对外承接做衣服的活计,赚钱补贴家用。但当时没钱买缝纫机,就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七拼八凑借了元钱,在年从多公里以外的济南买回来这台缝纫机和一台老式的木炭熨斗,这可是当时村里的第一台缝纫机,是个稀罕物。”   董秀玉的缝纫门头开业后,村里村外的人都来找她缝制衣服。“那时候,加工一条裤子6毛钱,一件中山装、西装1块钱,棉大衣一块五,我这里价格便宜,手艺也好,所以生意多。”说起当时缝纫门头的火热,董秀玉记忆犹新。   由于当时农村没有通电,家家户户很早就睡觉休息了,而董秀玉经常是一天到晚都忙不完,晚上做衣服煤油灯的亮度不够,她就用当时比较奢侈的“罩子灯”“嘎斯灯”照亮。有时做着做着就开始打瞌睡,好几次都不小心把灯推到地上。冬天做棉衣好几次差点烧着了棉花……   缝纫的生意好了,家里的条件也随之得到了改善。后来董秀玉结了婚,缝纫机也作为嫁妆跟着一起来到了婆家。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当时是民办老师的丈夫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机。为了支持他参加高考,董秀玉把家里的活都揽了下来,丈夫也不负众望,高分考取了济南的本科院校,随后在济南参加工作。   当时两个人已经有了4个孩子,老人年岁已大,作为家里的唯一劳动力,董秀玉倍感生活压力之大。但是想想丈夫的前途,再看看几个懂事的孩子,董秀玉再度想起用缝纫机来做活补贴家用。当时农村已经分田到户,董秀玉白天种地,晚上揽活缝制衣服,农闲的时候,还在村里组织了缝纫学习班,专门从青岛买了《服装裁剪》教材,把家里的一间房子收拾出来做教室,教授附近村庄的年轻人学习缝制衣服的技术。就这样,董秀玉一边种地,一边做衣服,一边教学生,维持着全家老小的日常开支,邻居们都说她天天像赶火车一样忙碌。   几年以后,董秀玉带着孩子到了济南和丈夫团聚,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转,她不再需要给人缝制衣服补贴家用了。但是,这台缝纫机却一直没有闲下来,为节省开支,家里大人孩子的衣服都是她用这台缝纫机缝制的。改革开放后,商品越来越丰富,家人的衣服也不需要她做了,缝纫机的作用“越来越小”。   董秀玉拿起那个锈迹斑斑的老式木炭熨斗笑着说,很多第一次看见它的人都觉得像中国古时候的“尿壶”,其实那个口是用来“跑烟”的。她认真地给记者演示,怎么放木炭,怎么加热,怎么熨衣服,这一瞬间,董秀玉仿佛又回到了50多年前。   “这台缝纫机陪着我度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岁月,我很感谢它们,它们见证了我这个小家的生活是如何一步步变得殷实幸福,更见证了我们祖国这个‘大家’的繁荣富强昌盛,它们就是我这一生里最珍贵的记忆,我要将它们永远地保存下去,让我的孩子们也要懂得它们的珍贵。”(济南日报记者崔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7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