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发展 >> 风靡全球30年,卖出5亿份俄罗斯方块
Tetris
由希腊语中的“四”,和英语里的“网球”组合而成。
这个意味不明的自创单词,有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中文名。
俄罗斯方块。
相信大家都玩过这款游戏:
移动、旋转、摆放和消除……
凭借简单却极易上瘾的玩法,风靡全球三十多年,卖出超过5亿份!
然而它的作者,非但差点儿没拿到一分钱,还险些被特工斩首……
《俄罗斯方块》的背后,更有一桩价值数亿美金的版权纠纷案。
让我们将时间,倒退回充满传奇色彩的年。
这一年,人类第一次实现不系绳太空行走;
这一年,第一只试管羔羊诞生;
这一年,苏联公务员老谢,正在摸鱼。
白天,他是苏联电脑科学中心的程序员;
到了晚上,他创作游戏取乐。
老谢从“五格骨牌”中获得灵感,用一台连显卡都没有的“电子垃圾”,硬是做出了《俄罗斯方块》。
甚至不能被称之为方块——由于硬件过于老旧,系统过于落后,老谢得用拼在一起的括号代替方块。
由于游戏里的多边体,都是由四个小正方体构成,老谢本人又十分喜爱网球。
于是他用希腊语中的“四”,和英语里的“网球”组合成Tetris。
传奇游戏《俄罗斯方块》,诞生了。
老谢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摸鱼,才是第一生产力。
这款大小仅8KB的游戏,用软盘拷贝,在地下免费传播。
短短几个月,它的玩家就遍布整个苏联。
苏联封闭的环境,使得这里的任何人或物,都很难走出国门。
可正如自由的心无法被束缚,这款游戏终究是通过社会主义互联网,传到了匈牙利。
年,“仙女座”软件公司的负责人矮冬瓜在匈牙利见到了这款游戏,瞬间看出了它所蕴含的商机。
《俄罗斯方块》的创作者老谢是个苏联公务员,不能以私人名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直接接触。
严格来说,《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不属于他个人,而是整个苏联。
矮冬瓜设法联系上老谢所在的计算机中心,通过全联盟电子设备联合会(简称全电联)。
仅仅花费1万美金,他就搞到了《俄罗斯方块》的版权。
矮冬瓜将这款游戏带到了英国,将版权卖给了《镜报》旗下的同名企业。
而镜报又将这款游戏,带到了美国。
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
我们的主角小胡子登场了。
他是小公司“防弹公司”的CEO,坚信游戏能够改变世界。
不久前,他刚斥重金买到了《围棋》游戏的版权。
但是围棋的门槛太高,玩法又太枯燥,小胡子赔了个底儿朝天。
展会上,他无意间接触到了《俄罗斯方块》。
只玩了5分钟,他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闭上眼,都是方块在往下掉。
三天不玩,背后都是方块在爬!
当由四块正方形构成的多边体,严丝合缝地嵌合在一起;
当一整行方块,被瞬间消除,化作滚动的积分。
玩家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内心也是极度空虚,需要更多方块才能填满!
毫无疑问,这是一款电子“毒品”。
一旦推广,必然会在全球掀起滔天巨浪!
小胡子看到了其中商机,从镜报手中买到了《俄罗斯方块》在日本的特许版权。
包括了个人电脑、家用机和街机。
但他也知道,贪心不足蛇吞象。
他的小公司根本吃不下,必须找个行业巨头出面。
年,谁是电子游戏行业的龙头老大?
任天堂!
当时的社长山内溥试玩了几分钟,就提出用50万美金,从小胡子手里买版权。
但小胡子的目标,并不是做个二道贩子这么简单。
他提出由任天堂出个招牌,他的公司会负责制作和发行。
经过一番精彩的布道,山内溥被忽悠上了这艘贼船。
为了筹集资金,小胡子想方设法说服妻子,抵押房子。
又花了足足几个小时,谈利益聊理想,终于给银行经理洗脑,换来了万美元的资金。
其中万投资任天堂的游戏机,万砸进街机——前者用户多,后者回本快。
好消息是,《俄罗斯方块》的热度席卷日本;
坏消息是,镜报单方面违背协议,将《俄罗斯方块》的街机版权,卖给了任天堂的竞争对手世嘉。
如此一来,小胡子的收益就锐减三分之一。
为了保住剩下的三分之二,他只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听说小胡子的遭遇,山内溥却笑了。
他让小胡子去任天堂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分公司,找自己的女婿荒川实。
有一个大宝贝在等着他。
当一个日本男人,说要给你看个大宝贝的时候,你可得做好心理准备。
可即便做足了准备,小胡子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全球第一台掌上游戏机——
Gameboy。
花89美元,你就能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遨游30小时。
而且是随时随地,想玩就玩。
一旦这款掌机投入市场,将彻底改变人们娱乐的方式。
原本荒川实的计划,是和任天堂自家最好的游戏《马里奥》捆绑销售。
乍一看,《马里奥兄弟》比《俄罗斯方块》好玩多了。
但是它的游玩时间有限,通关后就没得玩了。
反观《俄罗斯方块》——只要你想,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小胡子立刻用C语言简单编程,将《俄罗斯方块》移植到了GB上。
“如果你们想卖出几十万台GB给小孩子,那就捆绑《马里奥》。
不过,如果想将GB推向世界,卖出上百万份。
那么《俄罗斯方块》,将是你们不二的选择。”
当两件跨时代的产品,结合在一起,将爆发出可怕的能量。
顺带一提,荒川实身边的美国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林肯。
他是美国任天堂法务部的负责人。
年,他带领团队在《大金刚》的版权争斗中,击败了如日中天的环球,成就任天堂“地上最强法务部”的威名。
时至今日,也只有迪士尼的法务部能和任天堂碰一碰。
得到了任天堂肯定的答复,小胡子马不停蹄地赶到镜报,买《俄罗斯方块》的掌机版权。
殊不知此刻的镜报,正经历着难以想象的危机。
为了能完全垄断,矮冬瓜在协议条款中强调,他买的版权包括「其他任何电脑系统」。
一方面,矮冬瓜签的版权协议,没有明确在各个平台的版税;
另一方面,镜报习惯于白嫖,根本没给矮冬瓜一毛钱,他没钱支付给全电联的版税。
所以现在市面上流传的所有《俄罗斯方块》,都是盗版。
一旦苏联回过味儿来,以国家名义追责,后果不堪设想!
事不宜迟,镜报的CEO老麦赶紧打发矮冬瓜去苏联补签。
没想到他刚去没多久,小胡子就接到了坏消息:
矮冬瓜擅作主张,要把《俄罗斯方块》的掌机版权,以10万美金的价格卖给任天堂的劲敌,雅达利公司。
小胡子不愿再被镜报那边牵着鼻子走,决定越过毫无信誉可言的中间商,亲自去一趟苏联。
可小胡子终究晚了一步——全电联的负责人刚和矮冬瓜补签了版权协议,把《俄罗斯方块》的个人电脑版权卖出去。
经过小胡子的指点,负责人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苏联对外封闭,和外界有严重的信息差,甚至分不清啥是个人电脑,啥是任天堂游戏机。
老哥以为卖的是电脑版权,其实基本上把全平台的版权都卖给了镜报。
苏联人哪能受这种气?立刻叫矮冬瓜和镜报回来重签。
如此这般,镜报和小胡子就成了竞争关系。
和镜报的急功近利不同,小胡子对游戏创作者老谢更感兴趣。
又是蹭他车又是半夜“约会”,还去参加过苏联知识分子的地下聚会。
还帮老谢改进了游戏——从单层消除,变成了多层同时消除。
镜报则不讲武德,CEO老麦财大气粗,还认识不少苏联的高层(甚至包括当时的总理戈尔巴乔夫)。
为了拿到《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他不惜花重金,贿赂苏联特工组织克格勃的领导者。
风雨飘摇的苏联气数已尽,连克格勃都能被轻易收买。
于是小胡子遭到了克格勃的秘密盯梢,酒店房间也被人翻了个遍,甚至遭到克格勃的殴打。
就连他的家人,也遭到了死亡威胁。
他没有放弃。
尽管眼下只能拿出不到3万,但是小胡子许诺,每卖出一份,全电联可以拿到25美金的分红。
而镜报那边,只肯出万美金买断版权。
只要游戏能卖出4万份,小胡子的出价就超过了镜报,明眼人都知道该选哪边。
在克格勃的威胁下,全电联的负责任人假装选择了镜报。
但签的不是协议,而是意向书。
如果镜报没能在一周内交付万美金,意向书就会作废。
同时,负责人又暗示小胡子回去筹钱,这边他会帮忙拖住。
镜报公司资金链早就断裂,根本没打算付钱,而是用一本百科全书的出版权换《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再靠《俄罗斯方块》咸鱼翻身。
可彼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在酝酿市场经济改革,怎么可能纵容镜报的“白嫖”?
最终小胡子得到了任天堂的帮助,以万美金的天价,加上卖出一份50美金的提成,成功拿下掌机版权。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俄罗斯方块》席卷全球,至今热度不减。
小胡子吃水不忘挖井人,帮助被克格勃迫害,向往着自由的老谢一家搬到了美国旧金山。
后来俩人合伙成立了俄罗斯方块公司,光靠版权就赚得盆满钵满。
这部由appletv出品的《俄罗斯方块》,讲述了围绕这款传奇游戏,横跨三个国家,展开的版权斗争。
情节方面,导演进行了一番删繁就简,对真实原型做了相对合理的改动。
例如《俄罗斯方块》的版权问题,并不像片中描述的那么简单。
矮冬瓜发现《俄罗斯方块》后,等不及苏联方的反馈,直接和匈牙利的开发人员签了个授权合同。
他没有和这款游戏的真正版权方签约,却号称掌握了《俄罗斯方块》在全平台的全球独家版权,为之后的一系列版权争端埋下伏笔。
除了镜报之外,他又把版权卖给了美国的SpectrumHolobyte公司,不过他们并没有开发游戏,而是四处兜售他们拿到的所谓的“版权”。
小胡子正是从他们手中拿到了版权。
但是片中直接把这家公司直接删除了。
任天堂试玩《俄罗斯方块》的人不是山内溥,而是宫本茂。
尽管前者是世界最好的游戏公司的总裁,实际上他本人却很少玩电子游戏。
导演着重强调了掌机GB,其实在小胡子拿到版权的年11月,他就在FC平台发行了《俄罗斯方块》,光日本地区就卖出了万份,血赚了一波。
而且这个版本的《俄罗斯方块》质量非常高,至今都是世锦赛的比赛专用游戏。
经过一番操作,故事只剩下了争夺版权的主线。
为了保证影片的可看性,导演又套用了好莱坞久经考验、屡试不爽的“英雄之旅”模板。
呈现方式也极具创意,完美贴合了游戏的主题:
小胡子他们以player1~player4的身份,化身像素风的小人加入争夺《俄罗斯方块》版权的大乱斗。
8bit风格的配乐,重新演绎了俄罗斯方块的主题曲变奏《Benevolence》。
最后那场追车戏,老谢带着小胡子等人逃脱克格勃的追捕。
在《TheFinalCountdown》的乐曲中,画面从现实切换到像素风,致敬了好几款八九十年代经典赛车游戏,既制造了“奇观”,又满足了观众的情怀需求。
但是,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俄罗斯方块》版权之争的冒险传记,它更像是一部被添油加醋的政治惊悚片。
导演和编剧充分利用了故事的东欧剧变背景,呈现苏联解体前,最后的狂欢。
官方早就有人嗅到了末日来临的气息,早早地替自己谋后路;
而民间向往自由的艺术家们,则在纵情歌舞,像是在迎接苏联这位巨人的分崩离析。
一边让他们说出“好的想法没有国界”,一边又让他们在苏联的坟头蹦迪,高呼想要可口可乐,想穿李维斯的牛仔裤。
最后老谢在小胡子的帮助下,全家集体“润”出国。
这件事本身,确实符合真实原型。
但原型人物是在苏联解体后,才远走美国发展事业。
而片中则暗示他们为了躲避国家机器的迫害,才被迫背井离乡。
似乎不在苏联的坟墓上啐上一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美国电影。
再说本片的大反派克格勃。
在原型事件中,确实有克格勃的介入。
还在会议室里用谍战设备录音,利用《俄罗斯方块》的版权让镜报、防弹公司和任天堂争夺代理权。
但克格勃并没有迫害《俄罗斯方块》的创作者老谢(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对他造成最大伤害的,反而是在片中扮演正面角色的全电联。
原本老谢以个人名义,和美国的企业签约,能够得到15%的分成,差不多三百万美金。
朋友们!那可是年的三百万美金啊!
然而他得到的,只有片中出现过的破电脑。
即便如此,老谢都感恩戴德——以他在计算机中心的收入,估计得攒十几年的钱才能买得起那台破电脑。
自从《俄罗斯方块》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前后不知道多少西方记者联系过他,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带有明确的导向性:
“你就承认吧!你怨恨全电联,怨恨计算机中心,怨恨自己的祖国!”
*《游戏结束:任天堂全球征服史》
然而老谢似乎并不这么觉得,他不在乎经济回报,而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玩到他制作的游戏。
这才是真正的游戏精神!
我又要重申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章金莱老师的名言了: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可以对真实事件进行改编,但你要是妄图将一部电影打造成洗脑包,未免也太恶毒了。
尤其是在俄罗斯被西方诸国“制裁”的当下,这部《俄罗斯方块》就更多了几分落井下石的意味。
希望以后的传记电影,能够少一些政治立场,少夹带私货。
要是你认可我的观点,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