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三线建设特殊年代的西部大开发,航天军工轻

发布时间:2024/10/8 16:29:18   
年,国家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工业、军工业都要放到西部去。其实,50年代时出于安全考虑,国家就在西部地区安排了21项民用工业和44项国防工业项目,飞机、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生产基地都部署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初步建立了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兵器、航空、建材、电子电气等工业底子,为“三线建设”打下了基础。6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对我国产生很大威胁。美国在中国周边建立了数十个军事基地,形成了“半月形”包围圈并挑起了越南战争,而台湾也在美国支持下在沿海搞袭击。苏联则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用战略导弹瞄准我国几个大城市和重要军事设施。这种情况下,中国东北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全部在苏联中短程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沿海工业城市和北京则处在美蒋飞机的袭击范围之内,一旦战争爆发后果不堪设想。而西部地区则不一样,当时无论是苏联还是美蒋,都还打不到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因此,国家决定把中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分散开来,使沿海的一线、中部的二线、西部和西北部的三线并存,而三线是其中的建设重点,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从年起,国家开始把沿海一些工业企业向西部地区搬迁,新建项目则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区。年,苏联军队入侵珍宝岛,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进一步凸显,又提出“小三线”建设的思路,“三线建设”的省份要形成本省自成体系的“三线”,“大三线”与“小三线”紧密相扣的体系。在“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方针下,三线建设项目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从年到年代,国家向“三线建设”投入的资金达到亿元。通过“三线建设”,建成了多个大中型工业交通企业、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西部地区基本形成了交通、电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钢铁等生产部门相互配套的工业体系。国防工业方面,通过“三线建设”在重庆地区建成了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在四川和贵州建成了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在四川和陕西建成了战略武器科研、生产基地;在贵州和陕西、鄂西地区建成了航空和航天工业生产基地;在长江上、中游地区建成了船舶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在西昌建成了卫星试验、发射中心。原材料工业方面,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钢铁基地、成都地区钢铁工厂、贵州水城钢铁厂等大型企业;新建了西北铜加工厂、兰州连城铝厂、兰州铝厂、冥河铝镁冶炼加工厂、西北铝加工厂和重庆西南铝加工厂。能源工业方面,建成了西南炼焦煤基地,西北煤炭基地,平顶山、焦作、鹤壁等矿区;新建10万千瓦以上电站68座。机械工业方面,新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新建了一批配套工厂,使西部地区形成了军民结合的轻、重型汽车批量生产的能力;新建了12个重型机械工业制造厂,使西部地区形成了很强的重型机械制造能力。电机电器工业方面,建成了四川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东风电机厂,形成了年产80万千瓦成套发电机组的能力。同时,为了与国防工业和重工业配套,在轻纺工业方面,造纸、制糖、制盐、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合成洗涤剂、塑料制品、皮革制品、棉纺织、毛纺织、丝绸、印染、针织、化纤、纺织机械等生产企业在西部地区全面铺开。交通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建成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焦柳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等多条铁路,同时还建成许多公路网络,为西部地区的矿产开发、产品流转、工业建设、国防建设创造了交通条件。此外,西部地区还建成了多个部属储备性仓库、15个大型广播电视项目和一些高等院校。个机械工业工厂、研究所、设计院搬迁到西部地区后,又新建、扩建了大中型项目个。“三线建设”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产业转移,使中国基本建成了打不垮、炸不烂、能长期支持战争的牢固后方基地,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对于国家产业经济的均衡布局和安全格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影响是持续的长期的,后来的西部大开发也可以看作这一思路的延续和升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9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