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渝中40middot口述一位市民

发布时间:2022/7/9 16:20:41   

缝纫机

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国人结婚的“四大件”之一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

拥有一台缝纫机

那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不同年代的缝纫机

还记得小时候

外婆家里有一台脚踏式缝纫机

每到冬天

外婆就在缝纫机前

“嗒嗒嗒”地做围巾、做手套

当年小编最爱干的事

就是坐在缝纫机前

“嗒嗒嗒”地踩着踏板

学着外婆的模样“缝纫”

……

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脚踏式缝纫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人们穿的衣服

基本都来自服装厂的流水线

商场里的漂亮衣服也越来越多

可选择的款式让人眼花缭乱

穿出个性、穿出品味、穿出特色

也成为了年轻人穿着打扮的原则

看直播买衣服

今年“双11”前夕,习惯了网上购物的大溪沟街道华福巷社区居民李华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熟练地刷着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我想在‘双11’的时候,趁着促销打折,给家里人都买点冬装。”

“现在生活好了,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不同材质、不同款式的衣服。”李华说,这要在三四十年前,是完全不能想象的。“那个时候,一家老小一年四季的衣服、被褥几乎都是靠缝纫机踩出来的。”

“三转一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生活水平不高,物质也不够丰富,百货商场里的衣物较为昂贵,因此,家用缝纫机深受许多工薪家庭欢迎,一度和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一起,被称为结婚四大件,叫“三转一响”。

“当时,市面上的缝纫机有上海出的、辽宁出的,蜜蜂牌、蝴蝶牌、工农牌、前进牌,品牌很多,得多块钱。”李华家买的上海东方缝纫机,花了多块钱,当时她每个月工资大约30块钱,多亏了工友们帮忙“打会”才买回来。

李华口中的“打会”指的是凑钱。由于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太好,需要买缝纫机的工友自发组织起来,每个月发工资以后,把家庭必要开支留足,其余的钱便拿出来“打会”。

刚买缝纫机时李华和缝纫机留影

“虽然缝纫机很贵,但布很便宜,只要人勤快,缝纫机转动转动,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李华回忆着,有了缝纫机之后,她下班后的大多数时间都坐在缝纫机前做衣服、做被套等,经常一坐就是一晚上,虽然经常坐得腰酸背痛、眼睛泛红,但看着一家人穿得体体面面的,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10余年,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服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款式新颖、材质舒适、价格实惠的衣物开始进入市场,家用缝纫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电动缝纫机

对于家用缝纫机的“命运”,李华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最好见证。用她的话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前条件不好,穿得暖和就是美,一家人一台缝纫机很实用。现在条件好了,追求个性美光靠一己之力可不行,逛商场、淘网货、进行私人订制……选择多种多样,途径方便快捷,价格空间也很大,何乐而不为呢?

这台见证了一家人生活之变

珍藏了美好记忆

已经显出老态的缝纫机

仍然被李华视为宝贝

李华穿针引线展示缝纫机使用方法

直到今天

她还会时不时地在上面

穿针引线缝缝补补

不仅为了铭记那一段远去的青春岁月

和工友相助的情谊

更为时刻提醒家人

珍惜这幸福和谐的新时代新生活

本文由编辑发布

总编辑:丁政义

责编:田一柯

编辑:吕松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