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慈溪在同一年以县城解放为标志,史册上翻开了划时代的崭新一页。勤劳智慧的慈溪人民用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种棉产盐为主的农业小县发展壮大成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全国前十强县(市),从慈溪制造到慈溪智造,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且提前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慈溪在最近一次的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位,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第7位,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排名第2位。

(一)经济总量“五台阶”跨越

自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慈溪经济总量实现千万级—亿级—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五台阶”跨越。年,慈溪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万元,随着各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慈溪经济从百废待兴中逐步恢复,至年,慈溪GDP达到3.22亿元,是年的5.4倍。年,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慈溪经济总量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38亿元,年突破亿元达到.92亿元,年突破0亿元达到.75亿元,年达到.03亿元,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增长了倍。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间,GDP的年均可比价增速达到13.3%。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对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慈溪市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年以来主要时间节点慈溪GDP数据图

(二)产业结构“四步走”优化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慈溪经济总量不断实现跨越的同时,产业结构实现不断优化。一是改革开放以前,慈溪经济以农业为主,年慈溪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7.6:20.8:11.6,处于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占比最少的时期,属于“”型。二是年改革开放以后,慈溪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开始替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年慈溪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6.0:46.1:17.9,处于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为重要支撑,第三产业为辅助的时期,由“”型调整为“”型。三是到年,第一产业迅速下降至20.6%,首次低于第三产业27.3%的比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达到52.1%,慈溪产业结构由“”型调整为“”型,处于第二产业为主,第一、第三产业协同拉动的时期。四是到年,慈溪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4.8:62.0:33.2,第一产业占比小于5%,开始进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副、第一产业作为补充的新时期。

年以来主要时间节点慈溪GDP三次产业比例图

(三)经济业态“三产业”同时演绎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慈溪经济的各方面都在不断出现新的业态。一是从农业来看,农业经济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按计划种植,主要农产品实行政府统购统销,农业产业化非常薄弱,农业生产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业种植和产品销售逐步向市场调节过度。年-年,慈溪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主动调整种养殖结构,促使慈溪农业由棉、粮为主的传统农业走向以蔬菜、瓜果、水产为主并结合营销的现代农业,走在全省之列。二是从工业来看,工业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且企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发生变化。慈溪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由年的家增至年的家,工业总产值由年的0.22亿元增至年的3.23亿元;改革开放后,慈溪进入第一个工业高速增长期,至年,慈溪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7.35亿元,分别是年的18.3倍和30.1倍;至年,慈溪共有全部工业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3亿元。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慈溪开始狠抓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一批技术企业和名牌企业开始崛起,截至年底,慈溪共有宁波三A集团、宁波方太厨具、公牛集团等16个驰名商标企业,16家工业企业被认定为“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主导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生变化。年以前,慈溪规上工业按产值排序的主导行业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汽车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年开始,纺织业逐渐被淘汰,退出前五大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进入前五大行业,前五大行业变成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纤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家庭对汽车的需求逐渐提升,汽车行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年,汽车制造业产值超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成为慈溪最大的工业行业,年开始,慈溪的前五大行业依次为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化纤制造业。三是从服务业来看,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等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由年(始有统计)的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房地产业增加值由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由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分别增长82.9倍、.0倍和.7倍。

年以来慈溪重要时间节点规上工业企业家数和总产值图

(四)发展动力“三马车”拉动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逐渐增加。年,慈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万元,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慈溪商贸业并不活跃,到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0亿元,39年间年均增长仅5.2%。改革开放后,商贸流通领域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城乡居民收入逐渐增加,城乡市场逐渐繁荣,年,慈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54亿元,改革开放之后的22年间年均增长19.5%。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一批重大商贸服务业项目陆续启动,上林坊特色街区、解放路步行街等CBD项目、汽车贸易城等现代商贸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慈溪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截至年底,慈溪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4个,年总成交额达.24亿元。年,慈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亿元,进入21世纪的18年来年均增长12.9%,网络零售额达.65亿元。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年,慈溪投资总额仅60万元,一直到年之前,每年投资一直在0万元以内。年首次超过0万元,达到万元。年开始,因农村投资开放,私人及私营投资开始出现,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上年增长5倍多。年,慈溪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亿元,为1.31亿元;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投资发展迅猛,当年投资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1.49亿元;年,受国家积极扶持发展房地产业影响,房地产拉动整体投资效应明显,年,慈溪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亿元,达到.74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32.2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年的8.7%上升到年的26.3%。年,慈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是年万元的倍,年均增长24.8%,年,慈溪完成房地产业投资.87亿元,是有房地产投资开始年的倍,年均增长27.6%。

扩大出口是慈溪外向型经济的重中之重。年,慈溪第一家拥有进出口权的外贸企业慈溪进出口公司成立,当年进出口总额仅12万美元,且以进口为主,进口10万美元,出口2万美元。进出口公司的成立,大大提高了慈溪的出口额,年,慈溪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其中出口万美元。年,慈溪自营出口首次超过1亿美元,达到1.13亿美元。加入WTO后,慈溪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实力日益强大,年,慈溪自营出口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18亿美元;年,慈溪自营出口达到.60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后,达.22亿美元。年以来,不仅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主体也不断增加。从年仅有1家出口企业,增加到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多家,产品出口到个国家(地区)。

(一)空间布局协调变迁,交通和信息网络日趋发达

慈溪城市最初沿国道等主干路轴方向发展,年提出城市结构为“一体两翼”,即以浒山、宗汉、横河构成中心城市,以周巷、观城2镇为两翼。然后向纵深拓展,特别是随着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慈溪城市向北发展明显加快。围绕建设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目标,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契机,树立大城市发展理念,突破行政区划概念,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强化城市功能,年,提出市域结构由“一体两翼”向“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即中心城区和杭州湾、慈东、观海卫、周巷四个片区)转变,构建“中心城区—片区重点镇—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型城镇体系,完善产业区、居民区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合理划分中心城区,按照商贸金融区、行政文教区和创业宜居区的定位要求,继续实施“东延、北扩、南调、西控、中更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和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功能。年,慈溪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7.00平方公里,比年的5.1平方公里增加41.9平方公里。

解放前,慈溪交通非常不便,市境内只有萧甬、余浒、余庵三条公路,通车里程只有57.5公里。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慈溪撤县设市30年来,是全市交通建设投资最多、建设速度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到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7公里,是年的2倍,公路的等级明显提高。以“四横十纵”为主骨架、支线公路相连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日趋完善。实现了慈溪至上海两小时车程、至杭州1小时半车程、至宁波1小时车程、市域内半小时车程的交通圈目标。其中,中横线的建成,直接改善了沿线14个镇(街道)的出行环境;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慈溪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使慈溪由从前的交通末端一跃成为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年初通车的胜陆高架缩短了慈溪市区上高速公路的时间。

通信基础网络覆盖城乡。年,慈溪邮电业务总量只有8万元,年为0.16亿元,年达21.98亿元。移动电话、网络设施在21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年末,通邮、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光纤网络建制村全覆盖,移动电话用户数.77万户,是年移动电话用户数30.16万户的7.0倍,互联网用户数85.8万户。

(二)城市化进程稳定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解放之初,慈溪城区街少弄多,路窄面破,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心城区向四周扩展,才有总长不足10公里的街道9条。随着改革开放和撤县设市,慈溪的城市化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年慈溪城镇化率达32%。随着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推进城镇化进程,揭开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幕,年慈溪城镇化率提升至61.5%,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4.5个和3.9个百分点。年,慈溪城镇化率达到70%,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0.4和1.1个百分点。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20世纪80年代以前,慈溪农村人均住宅面积不超过十平方,80年代开始,农村住宅建设进入高潮时期,众多农户新建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90年代开始,农村建设由单一住房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综合建设发展,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面貌日渐改变。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目标要求后,慈溪全面实施乡村城市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推行环境整治年、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农村住房集中改造等项目和活动,城镇近郊村渐次并入城镇社区,城镇以外村实施自然村拆并、空心村改造、一般村整合、中心村建设,村庄散漫、小多、杂乱状况得到改变,布局渐趋合理,人居环境、村庄面貌明显改善,实现城乡公交网络全覆盖。截至年,全市26个精品(示范)村个子项目已启动实施个;培育美丽宜居村达73个,50个美丽宜居村已完成建设。全市已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3个、特色精品村8个,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镇4个、示范村7个、合格村86个。

(三)环境治理克难攻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年,慈溪万元GDP能耗降至0.42吨标煤(年价),比年下降54.9%。坚守耕地红线,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68万亩左右,基本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年,城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中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无严重污染天气,AQI优良率为76.4%,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8ug/m3,比上年下降5.0%;PM10平均浓度为62ug/m3,下降3.1%;臭氧平均浓度为ug/m3,下降3.8%;9个湖库水质状况良好,各监测指标平均浓度均达到Ⅲ类饮用水水源地标准,达标率%;河道水质稳中转好,20个河网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为Ⅴ类及以上,3个点位水质类别实现提升,水质功能目标达标率为35.0%,比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7个宁波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14.3个百分点。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慈溪县政府设民政管理科救灾救济等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灾荒救济、医疗救济、社会困难户救济、扶贫等。年对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公费医疗政策,年开始实施“五保”,年设敬老院,年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站。改革开放后,原有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渐凸显,年后,探索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改革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保障面、社会救助面逐渐扩大,保障救助体系日趋健全。至年,慈溪形成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5大保险体系为主的广覆盖、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年度慈溪全市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9.47万人,城乡居保28.73万人、土保8.63万人,户籍居民各类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4%;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8.18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达66.97万人,参保率达到99.41%,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人员全覆盖。

逐步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为基础,以困难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司法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年,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并逐步转入社会救助范围。年试点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辅助,各类养老机构协调发展、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的老年人养老机制。推广医养结合和智慧养老,鼓励促进社会养老服务,年完成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任务。自年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以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注逐年提高,年城镇和农村人均每月保障标准分别为元和25元,1年城乡低保并轨,统一提高到每月元,年提高到元。落实助医、助学、助房、助老、助残等救助制度,年累计助医23.14万人次、助房54户、助学人次,名残疾人享受就业帮扶。

(二)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伊始,广大人民群众只求吃饱穿暖,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年开始,慈溪市开始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市慈溪户籍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子女13.7万初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年开始,全市义务教育又免收课本费和作业费,真正做到义务教育不花钱。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慈溪中小学学校总数为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人,中小学教职工数为人;年,中小学学校总数达到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数达到人,中小学教职工数达到人。年,慈溪参加高考人数6人,除艺术体育类外,一段上线率达到35%,上线率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高考上线人数遥居宁波大市首位。

克难攻坚,积极创建卫生强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制定《健康慈溪行动纲要》,整合健康城市创建与健康慈溪建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健全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服务体系,医院建设,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年,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比年增长.9倍,比年增长7.6倍。卫生机构床位数从年的16张增加到年的张,又增加到年的张。

(三)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慈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始有统计)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增长了30.1倍,年均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始有统计)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14.0%。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随着收入的持续提升,慈溪居民的消费结构由衣食为主的温饱型、生存型向以汽车、旅游、娱乐为主的全面小康型、发展升级型转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年,以温饱型为主的消费阶段。年,慈溪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0辆,缝纫机10架,没有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到年,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辆,缝纫机53架,电视机22台,电风扇62台,电冰箱和摩托车第一年始有记录,分别为2台和2辆。第二阶段,-年,普通家用电器普及的消费阶段。年开始,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逐渐进入百姓家中,且城镇家庭逐渐普及。到年,慈溪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台,冰箱台,洗衣机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3台,洗衣机85台,电冰箱50台。第三阶段,-年,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升级阶段。一是住房消费持续升温。城镇居民年末人均居住面积由年的28平方米增至年的59.90平方米。二是交通消费日益增加。慈溪城镇居民交通和通讯支出占生活性消费支出的比重由年的6.7%上升到年的23.3%;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支出占生活性消费支出的比重由年的11.2%上升到年的14.0%。这一时期,慈溪的汽车消费快速增长,家庭汽车拥有量大幅提高。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从年的2辆增加到年的73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从年的1辆增加到年的53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三是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出现。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热点逐渐转移至教育、健康、休闲娱乐等领域,同时,收入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双手解放出来,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毒碗柜、洗碗机等开始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经过七十年的不懈奋斗,慈溪社会经济各领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常态,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要求慈溪要站在更高更宽的视角发展经济,共同为实现“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来源|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小佳佳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6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