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发展 >> 强国有我,拒绝躺平奋斗青年们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矢志奉献青春飞扬
奋斗成就梦想,奉献闪耀光芒。“90后”“00后”劳动者追求自我、个性张扬,但从未忘记扎根本职、敬业奉献。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些朝气蓬勃的奋斗者,有的以志愿之“爱”,在服务冬奥中彰显大国气质;有的以事业之“痴”,守护“中国航天”逐梦九天;有的以胆气之“勇”,保障万家灯火和谐安宁……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便是鲜亮的青春底色,映照出青春最美的样子。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奋斗意志、奉献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如果说,那些不畏险阻、不怕牺牲,挥洒汗水的艰苦努力,筑就了举世惊叹的“中国奇迹”,那么续写光荣的前进篇章,同样有赖于那份兢兢业业、埋头奉献的精神力量。以小我成就大我,以大我诠释自我,才能不断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和深度。
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一个人的无私奉献带来个体价值的提升,千千万万人默默付出,汇聚的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今天,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呼唤胸怀大志的实干家,都需要甘于奉献的奋斗者。更多新时代青年在劳动中高扬“信仰的力量”,各举其业、履职尽责,就能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推动中国挺进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织就回家路
4月16日9时56分,一朵红白相间的美丽伞花在空中绽放,带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稳落地,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安全回家!
“回家”这两个字,写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的墙上,也刻在每个所“回收人”的心里。护佑航天员回家的这条路,是该所降落伞研制中心技能大师牛国永带领着团队一针一线织就出来的。
年,牛国永大学毕业来到所,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降落伞产品缝制工作。“工作以来,虽然参与过不少大的型号任务,但与神舟飞船降落伞的感情还是最深,而且从工作第一天到现在一直都在干。”牛国永说。
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伞是用特殊纺织材料做成的,虽然薄如蝉翼,但却非常结实。它的缝制也很特别,远看它是一块整布,近看它是由多块伞衣像鱼鳞一样链接而成。将这多块伞衣拼接成大伞,靠的就是手里的针和线。
在所的降落伞研制中心,20多名缝纫工“埋”在一堆红色和白色的伞布当中,紧张有序地进行降落伞的缝制。牛国永正屏气凝神地操作着缝纫机。随着缝纫机有节奏的“哒哒哒”声,牛国永熟练地移动手中的伞衣,控制着针脚的密度,一针一针,精准无误地落到指定位置。
大缝成伞,精缝成匠。
长期的工作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牛国永说:“每厘米要缝多少针,都有精确的数据要求。一分一毫都不能差。降落伞能否成功打开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对生命负责!”
缝制完成的神舟降落伞主伞足足有平方米,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
摸起来软软的降落伞可不是随意团起来放在返回舱里。这就涉及到了一项听起来简单,却有着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包伞。每次神舟飞船发射前,航天员都会来到这里,亲眼见证这个过程。
如何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装进一个仅有升容量的伞包?“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叫作‘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牛国永解释,要将降落伞这头“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包伞师傅的巧手与航天科技的绝佳融合。“包伞的过程有几十道工序,每一步都是不可逆的过程。”他和20多名工作人员同步操作,折叠后伞衣环幅要保证平坦整齐,伞衣无漏折,边缘无内折。伞衣折叠完成后开始梳理伞绳,神舟飞船降落伞一共有96根伞绳,每根伞绳的长度将近50米,也要一一理顺,保证降落伞打开时,伞绳拉出过程不打结不缠绕。
装入伞包时,牛国永和另外两名工作人员同时操作,既要控制装填伞衣的数量,又要保证装填过程均匀,充实饱满不留空隙,同时还要借助一个大力士——压力包伞机进行数次加压……终于,“大象”成功装进了“冰箱”,而且这个“冰箱”只有普通家用冰箱的一半大小,重量也就90多公斤。
“回家了!”4月16日,电视里播出神舟十三号返回舱伞花打开的一刹那,牛国永揪紧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青春不“躺平”
2月4日下午,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几个小时。正当各代表团准备集体乘车出发时,一个又一个突发情况,让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澳大利亚运动员训练还没回来!”“16号车已经满了!”“有代表团不愿拼车”……在代表团助理志愿者 压力来到了高文彬身上。这个被伙伴们称为“大管家”的小伙子,此刻也有些慌乱。他连续做了几个深呼吸,不断从碎片化的信息中寻找解决方案。一方面,他组织志愿者们汇总登车情况,同时紧急联系增派车辆;另一方面,他将仍有座位的车辆信息同步给前方志愿者。经过一番紧张操作,17时50分,所有代表团全部登车, “危机”解除,高文彬的工作却没有结束。在北京冬奥村,高文彬要对接44个代表团、名代表团助理志愿者,每天不但要早出晚归,手机也随时响个不停。
“参与冬奥让我成长了很多,也锻炼了抗压能力。”这位志愿者眼中的“大管家”,其实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今年23岁,瘦高个儿,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让人很放心。
作为志愿者的一员,高文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引导中国代表团走进开幕式现场。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高文彬四次引导中国代表团走进“鸟巢”,这让他倍感自豪。他想起了8年的那个夏天,妈妈带着他观看火炬接力时的场景,“心情是一模一样!”
成为冬奥志愿者,一直是高文彬的梦想。从大一开始,高文彬就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种培训,一直到大四梦想成真。
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让年轻的高文彬收获了成长,培养了责任感。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文彬参加了群众游行,成为“建国伟业”方阵中的一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庆祝大会上,他报名远端集结志愿者。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高文彬作为志愿者代表接受表彰。
“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这正是去锻炼、去奋斗的时候。”回到学校,他发出这样的感悟。
即便有了一身“光环”,也没有资格选择“躺平”。已经获得保研资格的高文彬,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参加“西部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高文彬说,去西部支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从小就在北京长大的他,从来没有去过西部,对西部仅有的认知,全都是来自影视文学作品,“去西部支教一年再回来继续学业,这样才对得起青春。”
“西部虽然艰苦,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炼人。”高文彬说,他对去西部支教充满期待。
地铁站“变形记”
车来车往的学知桥下,地铁昌平线南延的施工正在不分昼夜地进行着。就在不久之前,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也刚刚完成一场改天换地的“大改造”,做好与昌平线换乘的准备。
10号线西土城站是近几年北京地铁改造体量最大的一座车站。现有的四个出入口全部扩建,站内还要增加一部扶梯、两部楼梯,同时改移一部升降电梯。留给施工方的时间却只有短短天。
年轻的李子辰是负责车站改造任务的“一线指挥”。
既有车站改造比新建一座车站更复杂。通风、供水、电力,几乎所有专项都需要进行改移,各专项均存在交叉作业。施工的每一步都影响着工程能否按期完成。李子辰办事儿雷厉风行,有问题当天解决。
西土城站B出入口外挂厅施工完成之后,需要建设一条通道与既有B口进行连接。但在破除墙壁的过程中,施工方发现,图纸的标高和既有通道的高度有偏差,原本可以安装在天花板上沿的管线设计需要更改。虽然只有十几厘米,可如果按照原有设计进行施工,装修后净高将低于2米5,无法满足空间规范要求。
有一天半夜12点多,李子辰接到现场打来的电话。放下电话,李子辰就拿着图纸走进会议室,带着设计、施工方一起开会。“没法从天上走,就从侧面走!”李子辰与设计方进行沟通,连夜对图纸进行优化,最终在墙板的位置留出了管线的空间,满足了管线通过要求,施工得以顺利推进。“当时施工已经进入后期,工期很紧张,如果土建停下来,后面的设备安装也要相应延后,工期就会因此整体延后一到两天。”李子辰说,这让他不得不连夜解决。
除了交叉作业,车站的改造还要面临着许多以前从没有遇到的挑战,其中最紧张的是电扶梯的运输工作。
既有车站加装电扶梯,无法直接从出入口把电扶梯运进来。最终,改造工程采取轨道车运输的方案,先将扶梯部件运到万柳车辆段,再用轨道车从地下运输到西土城站内。
“一节电扶梯有七八吨重,怎么把它从轨道车卸到站台,当时我们没有经验。”令李子辰担心的则是天窗期短暂:轨道车凌晨1点半到达西土城,3点半就要回到车辆段。两个小时,工人们用小轮车把电梯部件抬到钢板上,一点点把这个“大块头”拖下车,再从狭窄的屏蔽门端门口运到站内。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身在现场的李子辰也捏了一把汗。万幸的是,扶梯部件的运输最终如期完成。“干没有人干过的事,我们成功了!”
年1月9日,改造后的10号线西土城站恢复正常运营,改造工程比计划提前了3天。
“看着自己的工作如期完成,就像看着孩子长大一样,自己心里也会高兴。”李子辰说,他负责的昌平线南延西土城站也正在加紧施工,争取早一天通车。
快乐铁骑
瘦瘦高高的交警黄昆,看着绝不是“肌肉棒子”式的壮汉,但是平放在地上的警用大摩托,他拎住车把,使一个健身房里常见的“硬拉”动作,很轻松地就把车子扶了起来。“这都是基本功,想在路上骑得快、骑得稳,要练的太多了。”黄昆跨上摩托车,1米83的个头配上警用摩托,看上去相当帅气。
自年11月16日北京“铁骑警务”正式启动,黄昆就成了北京名铁骑交警中的一员。他所在的朝阳交通支队东外大队辖区全是北京的繁华街区。每次值班,他的摩托至少要在三元西桥到马甸桥之间往返四个来回。平时“红灯停绿灯行”、在车流中老老实实排着队,但是一旦接到了警情,那就全是黄昆的“showtime”了。
“太喜欢那种高速穿插在车流中的感觉了!必须穿插,不穿插不就成了普通警车了吗?”说到这些,他神采飞扬。“局里对三环路接警后的到场时间有严格限制,我基本都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到位。有时候后方同事视频监测的时候发现了事故,马上通知我。我到场的时候,司机还没报警呢!”4月21日的早高峰,黄昆前往安贞桥路段处理一起追尾事故到场的时候,当事司机惊讶地自言自语:“怎么来得这么快?”这种时候,黄昆格外有职业荣耀感。
在东外大队的停车场上,黄昆骑上车,给记者“秀”了一番“8”字绕桩、直角转弯、刹车避让等技术。黄昆说,他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驾驶技术+体能训练”的方法,除了自己练,还要带动本单位的其他年轻同事一起练。“练熟了,我们骑着摩托巡逻,才能更有意义,才能更让同事们在骑巡的时候,享受到工作的快乐。”
铁骑交警们日常干的最多的是什么?其实也没那么精彩纷呈,更多的还是日复一日的巡逻、处理事故、交通疏导。在环路的主路上,他救过老人,帮过小孩,还抓过狗。“帮小孩最简单,是孩子跟家长赌气,自己上了环线主路;救老人就麻烦,我骑的是摩托,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很难上去;至于抓狗,现在想起来就哭笑不得,我一身制式警服,在北京城的交通干道上抓动物,我抓它是想救它一命啊……”
对自己的工作,黄昆有自己的理解:“每天骑巡的效果,比站在某个固定岗位上要好得多。我自己动起来,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某一条道路上交通流量的变化、交通违法的规律和拥堵点段在不同时候的特征。然后才能根据我实地感受到的情况,在工作中作出调整。”
成为“铁骑交警”至今,黄昆共处理拥堵和事故类警情余起、服务群众20余人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余起,铁骑巡逻里程达10余公里。黄昆说:“骑的里程有多少不重要,关键是,我为老百姓做了一些事儿,对得起这身警服。”
有人说
一个国家最美的风景
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5月1日起
北京日报连续4天讲述
各条战线上优秀青年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回顾
“后浪奔涌”的勇气与决心
感受“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