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43777.html来源:财经自媒体来源:蒉莺春Kate微博冯彬是文和友的联合创始人,文宾的旧识。这两个人从履历上看孑然相悖:冯彬属猪,是优等生,家里是公务员,上了名校;文宾比冯彬小一些,从小混社会,开小吃店。文宾懂吃,冯彬说小时候他们这些大一点的小孩经常找文宾来送吃的。文宾有好奇心,虽然开一小餐馆,但经常问点世界各地的事儿。身居市井心怀天下,颇不可思议。超级文和友在海信广场中央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立体空间。空间在水泥建筑中被挖开,好像西瓜中间的瓤被掏空了一块,四边的楼层忽然变得可以互现。虽然中间隔空走不过去,但这空间好像城市中间的河:可以隔岸相望、遥看对面人家。同一层楼不能直接走到对面,但是只要在同一侧,就有钢梯可以方便地上下。这种钢梯在美国SOHO到处都是,老式楼房为了防火,MercerStreet一带的建筑外墙都带这种梯子。空间的中央也不完全是空的,因为还原70年代的长沙市井样貌,中间有一架钢筋水泥搭的桥,两边也做了些钟楼样的景别,挂了很多老式的广告牌。我看见桥中央有个像塔台的平台,但是通路被锁着,我就央求冯彬带我到那地方去看看,毕竟是老板,走个后门吧。人太多,保安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大汗淋漓带着钥匙赶来了,把门打开。我跟随冯彬走到这个立体空间的中央,站定,往上往下往左往右看了一圈。这像是舞台剧的布景,让我想起了《汉密尔顿》。因为有好几层楼高,这十几米错落的空间完全可以演绎好几维人生。虽然这一次,在这个地方,展现的只有一个年代的印记。长沙超级文和友冯彬说他们要还原这个景象的原因是想要记录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现在的城市空间他时而觉得压抑,小时候可以在马路上疯跑的时光不在,因此做了这个空间。这个空间对于旧时景象的还原在我看来似乎有些过于逼真了:不光是那些旧的牌子、房子、家具,连屋里天花板上因为漏雨的霉斑也展现的很真实。我问几个早先去过文和友的朋友怎么看,他们说:小时候外婆家就是这样的啊。所谓的“包间”里,搭出了一个旧时两居室的模样:一张饭桌客厅放在中央,有几把椅子,电视、缝纫机、电冰箱、自行车,四大件整整齐齐摆放在周边各处,彰显着已经拥有了现代化“四大件”的优越感。我跟冯彬算同龄人,我问他这些我们这个年代的集体记忆,现在00后买账吗?他想了想说,他们觉得很潮啊。然后没有想出来用英语哪一个词来形容“潮”比较贴切,我说fashionable,trendy,都不对,直到我说cool,他说,对了,他们就是觉得蛮酷的。长沙超级文和友我听他说完我想了想,好像确实蛮酷的,至少这些旧家具对我来说有几分亲切。我不是长沙人,但是南方这些邻里街巷和屋内摆设确实大同小异。上海的弄堂里也有用电缆线隔出来的四角天空,有发黄的墙,有牛奶站,有脚踏车穿来穿去;上海弄堂里还有马桶呢——一大清早起来各家媳妇披头散发拎着马桶站在门口冲洗,加上水花四溅加上竹刷子摩擦马桶壁发出的滋啦滋啦声,从弄堂口看到弄堂底,整整齐齐蔚为壮观。现在的小孩哪里看过这一些?他们从自己家里出来,一个人孤零零再回到自己家里去,别说看刷马桶了,撒野,看热闹,这些貌似都不太可能。记忆消失容易,找回来可能很难。我们为什么需要记忆?集体记忆这个词属于心理学范畴,我本来想问冯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集体记忆,但他似乎一开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美好,轻松,自在,无压力大抵是那个年代集体记忆的关键词,可能还要加上共识和平等。因为彼时物质相对匮乏,所以大家也无从攀比,都有温饱。邻里之间差距不大,一条街上大家都认识,谁家大人下班晚了互相照看下刚放学的孩子。没事串个门,去街边的小店里买点吃食,门口切个西瓜,邻居一人一瓤。不太高大上,但是有市井烟火气。这样的集体记忆留存在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上两代人心中,破虽破旧点,但却有着温情。如今并没有经历过这些的更年轻的一代,来到这里看到这些,在打卡之余除了觉得很酷,可能也有些羡慕吧。毕竟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课外作业,就算学钢琴(我们那时候还有脚踏的风琴),也没人逼着说一定要考过八级才算数,因为隔壁家的囡囡已经十级都考过了。我问冯彬那用一句话来形容文和友你怎么定义?他很兴奋地冒着光跟我说,你别说我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事儿,昨天做梦还在想。我还没跟别人说过呢,我觉得文和友是一个城市的客厅。你觉得怎么样?我当时就笑了,我说这个定义好啊,商业模式很清晰。客厅的概念可以延展到任何一个城市,可以延展到任何一个时间维度。你看我们现在记录的可能是70年代的长沙城市客厅,你可以再造一个90年代的长沙客厅,然后可以做一个深圳的客厅。人嘛,毕竟是群居动物,只要有这个属性,就都要聚集在一起,有同样记忆的、看热闹的,就都会聚集到一个地方来呀。长沙这家超级文和友按照冯彬的说法,每天有大概3万人次,深圳的文和友能有5万人次。按照长沙文和友8.5次的翻台率来算,平均大概有人同时在场。长沙这个空间的使用面积大概2万平方米,也就是说10平方米之内同时总有1-2人在。这个密度和频次远高于普通商场,我问冯彬那衰减大概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人总有厌倦的时候吧。他想了想说这确实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啊,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长沙超级文和友我问在长沙的朋友,现在会不会经常去文和友吃饭。他们说不会,但是如果有朋友来而且从来没去过文和友的,一定会带他们去一次,而且大家的印象都是惊艳。冯彬说他们没有统计过用户的复购率,但是从流水单来看,有些客户在这里用餐的消费频次远远高于他们自己的想象,比如说边上写字楼的白领聚会,比如说宴请。小龙虾是文和友的特色。这里每年要消耗掉的小龙虾数量惊人。因为这个惊人的数据,文和友甚至自己拓宽了上游的小龙虾供应链,定点养殖。我并不是小龙虾的拥趸,但是尝了一些觉得口味还不错,比南京武汉的小龙虾原汁原味些。就算有创新的做法,终究也还是还原了食材的本来味道,这点难得。因为卖小龙虾,所以就算不是聚会宴请随便吃吃,客单价也总是在元以上。其他的湘菜做的中规中矩,因为长沙本来美食遍地,倒也并没有特别惊艳。传统小吃有些改良,有个类似于油饼的东西(貌似北京的焦圈,上海的油墩子但没有馅)据说本来是一大坨,被他们改成了小小一圈,吃起来文雅了很多。我吃了两个,冯彬很得意,说他们这是与时俱进进行的改良。他说到目前为止文和友的餐食90%都是自己出品,以后也可能会更多找来其他优质的商家进行补充。我问冯彬那文和友以后算品牌餐厅,还算是一个平台?他想了想说你也可以说是一个平台,但是商户是我们进行优选的,这样的话才能有质量保证。可能交租金不是最重要的,卖的好分成也行,核心是产品要好要有竞争力。这个是商业地产的逻辑。文和友通过集体记忆,用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把人气巧妙地聚集在了一起,这样的话除了来吃,更多的人又多了一个来逛的理由。如果东西真的好吃,而且能有除了小龙虾以外更多的招牌菜甚至其他小餐厅,那么水涨船高,也不失为一门可以长久做下去的好生意。文和友现在也在做一些品牌化的加工产品,假设能在造出一个类似于周黑鸭这样的生意,潜力也是不小。我问冯彬说这些装修的创意谁出的?他说我们几个人一起定的,有一个合伙人是做美术出身的,他负责执行落地。我说那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这也不能撕下来重新再来一遍啊?他说那就先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啊,你自己如果真的特别喜欢,发自内心喜欢,大概也不会糟糕到哪里去吧?好像也对。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无锡人,一个是上海人,是一对夫妻。听说我在文和友,给我发了一张照片,说是结婚的时候没时间,到了超级文和友在婚姻登记所门口拍了张照,算是正式的结婚照。我看着那张照片,友邦惊诧。两个平时衣冠楚楚在CBD在中环做投资的80后,穿着松松垮垮的运动衫,背着双肩包站在那块“天心区民政局婚姻幸福驿站”的牌子门口手牵手留了影,以正视听,给了自己身份的证明。这可能就是我们本来应该的模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