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优势 >> 当年的蝴蝶牌缝纫机有多火家家结婚的标配,
在你的童年回忆中,有没有一件物品让你铭记至今?在那独特“哒哒哒”的声音中,你会看到快速旋转的手轮、轻松的踏板,还有妈妈专注的神情。
在不断移动的针头中,她缝制出一件件精致的衣物、窗帘和被套,让家里的色彩更加丰富,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蝴蝶牌”缝纫机。
在我们的记忆中,家中普遍都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那时,衣服大多是手工制作,很少有成衣出售。当衣服破了或者有其他问题时,妈妈总能帮你修补好,她们的手艺精湛,甚至能在破洞处缝制出漂亮的花朵,让衣服更加出彩。
那些手艺精巧的妈妈们,上门求助的人络绎不绝。就像现在结婚男方需要车和房子一样,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男女结婚所需的三大件就是“蝴蝶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和“上海牌”手表。
当然,如果再加上一台“红灯牌”收音机,那就是婆家能提供的最为体面的家当了。"三转一响"同时满足的不多,但"蝴蝶牌"缝纫机和"永久牌"自行车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见,这款缝纫机当时非常流行。
曾几何时,缝纫机的潮流风靡一时,三转一响的缝纫机源自西方。年,上海洋行开始销售西洋制造的缝纫机。
随着缝纫机的使用逐渐普及,缝纫机的维修保养业务需求也逐渐增长。于是,年,浙江奉化人来到上海开设美昌缝纫机商店,专门从事缝纫机的维修业务。
此后,许多缝纫机维修商店相继开业。然而,那时候使用的仍然是国外的机器。直到民国时期,国内才开始生产缝纫机。
年成立的协昌铁车铺,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摸索,终于在年开始生产缝纫机整机。最早的型号叫“红狮牌”,后来改名为“金狮牌”,最终在年正式改名为“无敌牌”。
但是,当时的商标设计却采用了蝴蝶的形象。
在经历了广告解放和协昌公私合营之后,年,上海东方红缝纫机厂正式更名为国营上海东方红缝纫机厂,同时,他们也将原来的商标“无敌牌”改为了现今广为人知的“蝴蝶牌”。
自此,“蝴蝶牌”缝纫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了大家熟知的品牌。
无敌牌缝纫机是中国缝纫机行业的一代经典,年上海缝纫机二厂生产60.7万台,到年突破百万台大关,十年内产量翻番,体现了当时中国消费者对缝纫机的需求旺盛,家用制衣成为普遍现象,无敌牌缝纫机也因此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在计划经济的60年代,尽管缝纫机的产量增加,但由于配额限制和内外贸企业的竞争,普通民众要购买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极为困难。
到了七十年代的票证时代,由于产品需求过大,"蝴蝶牌"缝纫机的购买也必须凭借票证。
在八十年代,女工们用着价格高昂的蝴蝶牌缝纫机,不仅价格不菲,购买还需缝纫机票。在上海,每年每80人才能获得一张购买券,其他城市的购买券则需要花费五六十块才能买到,这使得购买缝纫机的成本更加高昂。
在年,蝴蝶牌缝纫机的热销使得上海协昌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缝纫机的质量,协昌开始对外地缝纫机厂进行对口帮助,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有人提议采用贴牌生产的方式,将协昌生产的缝纫机打上蝴蝶牌的标签,以此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那个时代准备结婚的年轻人来说,拥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是一种梦想,它象征着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的认同,也能通过缝纫机补贴家用。
因此,很多年轻人为了购买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会不惜一切代价。能够拥有蝴蝶牌缝纫机的,就像现在拥有豪华车一样有面子,甚至在岳父面前也有底气。
在那个年代,买一台缝纫机回家比过年还要喜庆。它不仅可以缝制衣物,还可以绣花,甚至可以当做孩子的写字台。
在机器下面的圆洞里,可以放各种东西,包括零食和玩具。这些都让我们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妈妈心灵手巧,总能将废弃物品改造成有用的家居用品,甚至还能靠缝纫机赚点零花钱。我清楚记得她坐在缝纫机前的样子,动作娴熟,缝纫机的“哒哒”声在屋外都能听到。
然而,随着成衣市场的兴起,缝纫机的使用逐渐减少,成为闲置品,裁缝这个职业也渐渐消失。然而,虽然在国内不景气,但在海外,蝴蝶牌缝纫机却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非洲,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可以成为当地人维持生活的工具。
非洲妇女正在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