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雕侠侣》到《倚天屠龙记》,从《绝代双骄》到《天龙八部》,经典翻拍容易被毁,已是老生常谈了。
新版《上错花轿嫁对郎》也没能逃脱这一“魔咒”。
最新路透图一经曝光,就引发热议:
“这粗糙的街道背景,廉价的影楼风嫁衣,实在是找不出半点记忆中经典的影子。”
本是原剧中最核心的情节,两位女主穿着同样的嫁衣、乘着同样的花轿出嫁。
却因在仙女庙避雨时盖混了头帕,上错了花轿,就此展开了两端曲折离奇、画风迥异的爱情故事。
老版的造型师完美捕捉了演员本人及角色设定的特点,把两人不同气质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部剧的服化道,用色繁多却不显得浮躁艳丽,21年来,一直被当作古装服化道的范本。
再看这最新版的服化道,甚至连嫁衣都不一样。
不禁感到迷惑,21年过去了,明明剧组的条件越来越好,怎么服化道却越来越退步了。
说起来,这不是第一个被指服化道问题的古装剧了。
就从最基本的妆发说起,近几年,大制作、大IP的古装剧不在少数,动不动就放出“投资几亿”的宣传。
但看这几乎一模一样的女主服装,实在难以和几亿投资划上等号啊。
社长特意搜索了一下上面三个造型的出处,她们分别是:
《且试天下》里"素衣雪月,风华绝世"的风惜云;
《琉璃》中生来异相,懵懂闲散的褚璇玑;
《青簪行》中外表秀美、聪明睿智的"大唐第一女神探"黄梓瑕……
分明就是三个完全不同设定、不同性格的女主,服装却像是互借互穿一般。
不止日常装撞衫,名场面“女扮男装”的造型也要撞。
即使是大胆的配色,也难逃相似的命运。
对此现象,甚至有热心网友总结了一份古装剧公式化妆造的定律。
想表现女主英气善战,拉弓、射箭、高马尾成了永远的“三件套”。
要塑造高贵动人的女主形象,公式化的额前配饰必然少不了。
甚至,还有万年不变的“半永久八字刘海”,陪着演员走了一个又一个剧组……
对妆造的不用心,导致古装剧的妆发越来越相似、简单、随意、充满现代感。
从前的古装剧女主妆造,发饰、耳饰、项链,每一部分都会根据人物性格精心搭配。
如今的古装剧女主妆造,永远披着的黑长发,只是简单戴个发饰,妆容还是奇怪的韩式大平眉,单调而乏味。如果说追求某些观众已经习惯的规律,是剧组给公式化妆造找的借口,那么一些浮夸的造型就属实让人无法理解了。
号称耗资四亿、超高颜值的《重耳传奇》,满屏色彩艳丽的服饰简直让人看花了眼。
图源演员张承阳微博
《凤求凰》中的假髻造型,比例实在夸张,一度被网友戏称为“缝纫机头”。
充斥着现代审美的古装剧《山海经》,遮掉马尾,谁看了不说是慕容云海穿越了?
《甄嬛传》的造型设计师陈敏正曾说过:
"造型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妆面、服装、头饰都是为衬托人物性格。"
观众期待在古装剧中找到的,其实是那种抬眼惊鸿,从画面中走出来“就是他/她”的感觉。
敷衍了事的妆造,让人物的演绎大打折扣。
服装和发型给人物演绎上拖后腿,道具和场景也让观众扶额叹气。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桃花浪漫是这样的:
《琉璃》里的浪漫桃花是这样的:
新版《射雕英雄传》也要安排上:
忙碌的桃花树需要见证成千上百对古装剧男女主的一吻定情。更甚者,拿特效糊弄观众。
有抠图把人都抠掉一部分的。
有人与背景不在一个时空,人物散发着朦胧光圈的。
有主角孤零零站在画面之外,被网友调侃像巨型人像弹幕的。
有人物与画面分离,像完全悬浮在画面上的。
有亭子像错位般“一分为二”的。
还有拿漫画代替电视剧画面的。
如今古装剧创作者敷衍观众的招式,可谓千奇百怪、花样百出。
导演解释是害怕演员吃苦
布景的不用心,还体现在建筑上。
一些古装架空剧,虽说没有真实的年代设定,可毕竟不能太离谱。
《斛珠夫人》剧中的主角居住的庭院,就被指出布景使用的是日式枯山水。
这是日本特有的园林营造手法,以干枯为美,既没有生机勃勃的青山,也没有潺潺流水,与中式园林追求的无限生机完全不同。
《风起洛阳》中的建筑,也被指仿用日式建筑。
而一些有特定朝代的古装剧,漏洞百出的也不在少数。
从外景到内景,从房间装饰到桌面摆设,永远是那么崭新,充满现代感。
砖墙上没有一丁点风吹雨打、岁月留下的痕迹不说,那些明明遍布杂耍、菜贩、小摊的集市,地面上干净地一尘不染。
设定背景是民不聊生时代的古装剧,剧里的风景清新明朗,路人衣衫整洁,丝毫看不出哪里有乱世的样子。
本该是走入故事、代入时代的沉浸式观感体验,感受距离我们上百年、上千年的文化与生活。
奈何创作者实在不愿意用心,不愿意下功夫,现成的影视城,批量的仿制品,反倒给他们提供了敷衍的便利。
从前谈起影视剧的制作班底,总在讨论导演、演员、编剧,可近几年,造型团队被提及得越来越多。
就连影视剧的宣发,也都是以演员的定妆照开启。
电视剧《有匪》定妆照宣发相较于现代剧,古装剧服化道往往更考究一些。
除却基本的人物性格、经历、处境的考量,古装剧的服化道还需要考虑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建筑特色。
观众越来越意识到,服化道,更能体现古装剧的良心。
从妆发到服装,从道具到场景,都能对角色的塑造起到重中之重的作用。
76集的国民古装剧《甄嬛传》,单妃嫔的妆发造型便有上百套,且也做到了年龄性情对应。
就拿甄嬛来说,待字闺中时走清新、小家碧玉风格,透露出不争不抢的低调:
入宫身份变化后,去掉刘海,妆容也越来越精致:
到了后期,身边人一一离去,野心渐起,着装颜色更艳丽了些,妆容也越来越浓:
造型中带着不同时期的性情与心思,又不失人物本身的喜好习惯。
被誉为“古装剧服化道天花板”的87版《红楼梦》,设计师史延芹为剧组准备了近套服装,针对每个人物的特征,进行了独特的创作。
化妆师杨树云,不仅深入研究原著,还结合《西京杂记》中对远山眉的描述,自创了八字式的罥烟眉,并且给每个人设计了符合人物自身性格的妆容:
贾宝玉的妆容是“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王熙凤要“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粉面含春威不露”,薛宝钗则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除了对人物角色本身的塑造作用,服装、妆发、道具,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其实也包含着对剧作时代背景的致敬。
《大明宫词》曾被称为国产历史题材精品剧目的代表,多年后,同一个导演拍摄了姊妹篇《大宋宫词》。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宋宫词》,以服化道还原历史著称,剧方也多次以此作为卖点宣传,吸引了不少观众。
谁曾想播出后,屡屡被指出服化道上的错误……
或许有人觉得观众吹毛求疵,从前的古装剧也有很多服化道不精细的地方,为何偏要揪住近些年的不放。
可今时不同往日,剧组的投资、道具制作的水平、妆造资料的参考、特效的制作,都已经比几十年前优化了太多。
观众的欣赏水平在提高,古装剧的质量却在下降。
恰恰印证了87版《红楼梦》的化妆造型师杨树云曾说过的那句话:
“我看了多少古代绘画,临摹了多少作品,翻阅了多少史料与资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艺术的造型精髓。现在的人,不会也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热爱欠缺。”
创作从没有“小事”可言,看似好像是一个不起眼的发饰,一处只做背景用的场景搭建,其实都是需要精巧的构思和心血的耗费。
无数经典证明,这些付出,观众都看得见。
我们之所以怀念经典古装剧,或许也正是因为怀念那些,从最基础的服化道便可见灵魂的,对于剧目创作的考究与崇敬吧。
本文转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