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优势 >> 流金岁月丨那些年我们用过的ldquo
编者按: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里,银行人是如何工作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翻找史料,找到几件失传已久的银行界“神器”。这一个个老物件,都曾是所属时代银行人眼中的“弄潮儿”,让他们爱不释手,也让客户新奇不已,印证了银行人为金融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不断创新与不懈努力。
“大转盘”
图为年广州长堤储蓄所工作场景。工作人员身后的大转盘里满满装着的都是储蓄所内客户的储蓄账页。
在没有计算机之前,客户存取现金只能在同一个网点办理,其储蓄信息以纸质账页的形式保存在开户网点,一张账页记录一名存款人信息。网点把客户的储蓄账页编号后放进柜台旁的大转盘里,盘子可以转动,方便查找。当客户来存钱或取钱时,工作人员便从转盘中找出客户账页,分别在客户存折和网点留存的账页上做好记录。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客户的账户信息都转移到了计算机系统进行保存,大转盘便“退出江湖”了。
“压卡机”
图为早期“压卡机”。
在信用卡发行早期,用卡付账普遍采用“压卡消费”,专业叫法——“离线交易”,即客户前往商户购物时,商户可使用“压卡机”,把客户的信用卡卡号拓印在购物单上,持卡人在相应位置签名,商户便可凭单向银行收钱。一直到今天,压卡机还没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当网络故障刷不了卡时,个别商家还会拿压卡机来应急。
“有奖储蓄存单”
图为年8月工行在汕头推出“即开型定期有奖储蓄”,特等奖为神龙轿车。
20世纪80年代,为号召百姓支援国家建设,调动储蓄积极性,银行推出系列有奖储蓄存单,奖品设置五花八门,包括当时炙手可热的“奢侈品”,比如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彩电等。伴随奖品的不断升级,黄金、旅游、小轿车、商品住宅等也先后亮相,点燃了人们的储蓄热情。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改革,盛极一时的有奖储蓄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广东分行常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