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乡亲们打趣说,“不会做防静电石油化工服,不是个‘好村民’”。

2月22日,刚正月十八,巴彦县丰乐乡的晟锦制衣厂就传出了“扎扎”的缝纫机声,车间内百余名工人全是当地农民,一件件防静电石油化工服在他们手里完工,村民挣上了“工业钱”。他们缝出的服装凭借做工精细,远销到陕西、河北等地,在哈尔滨的加油站你所能见到的黄、蓝工装皆出自他们之手。

1

免费培训工资保底,学徒也挣钱

“工业钱”不好挣,并不是每个农民都能把缝纫活儿做好,虽然是精细分工的流水作业,每个环节甚至只缝一两趟儿线,也得至少培训一个月才能达到熟练操作水准。经过三四天的一对一指导,上手快的工人就可以参与生产了,在学徒期就可以每天计件挣工资,工厂还管一顿午饭。

60岁的王智芬就住在工厂所在地富强村,2月22日是她第一天来上班,年轻的小师傅给她留的作业是练习缝碎布,怕眼花穿不上针,她提前准备了一个穿针器,坐在缝纫机前极认真地练起来。

厂长张旺军在车间来回巡视,监督各作业车间流水线,指挥老工人带新人。“工厂目前用工人,全是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当中有15人来自贫困家庭。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户家庭,多数都是因病致贫,劳动能力较弱,自主劳动意愿也不强。”张旺军介绍,“当地政府和工厂想了许多办法。工厂实行计件绩效,成手工人每月能挣多元,贫困户工人有保底工资元,工资总额超过保底工资后,再按照月工资总额的10%给予奖励,并设有额外每月满勤奖励元。此外,为了不养懒汉,鼓励参与劳动,镇政府还给每个来工厂上班的贫困职工每月元的额外补贴工资。”

2

全乡贫困户都成了股东,定期拿分红

工厂前期投入了近万元建设资金,作为当地的普惠性扶贫产业项目,该厂获得了省财政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支持,用以建设厂房购置设备。这些厂房和设备所有权为巴彦县丰乐乡人民政府,租赁给晟锦制衣有限公司,租期十年。当地政府和企业用这笔租金建立分红机制,每年定期为全乡贫困户分红一次。

47岁的冯万发一家就是当地贫困户,前不久,他家三口人的分红银行卡上收到了元“红利”。他说,再过几天,夫妻俩也要到服装厂去上班,能干点啥干点啥,这样分红之外又能多一笔工资。

截至目前,年的贫困户24万元“红利”,已经由乡政府下发完毕,钱直接打到全乡户、位贫困人口的银行账户上。这笔钱的70%用于全乡贫困户“分红”,按照有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三级差额分配;30%用于贫困户的公益事业岗位设定,全乡哪怕只有一点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果愿意到服装厂上班,也可以来上班,哪怕是剪线头儿、看大门。

3

工装订单如雪片,农民还会做时装

晟锦制衣有限公司去年下半年才建成投用,主要生产防静化工电服:纯棉的面料里加入导电金属丝,效果就像“避雷针”。此外,厂里还能生产企事业制服、校服、劳保服,甚至时装。去年底,他们就加工了一批连衣裙,销路还挺好。后来随着工装业务的激增,生产就回归了“主业”。

张旺军介绍,此处厂房投入运营时间不长,整个车间满负荷可容纳人生产,每年可生产服装50万套左右,不过目前还有许多空余工位,人员并未招满,生产还不能开足马力。

凭借扎实的做工和诚信经营,农民们加工的服装受到市场青睐,省内外订单如雪片飞来,一些企业先行预付了30%的货款急等发货,眼瞅着活儿多得干不过来,有些订单只能暂时外包。张旺军盼着能尽快招到更多村民到厂里干活儿,他说,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打工,尤其是年轻人,招人很难。今年工厂已经筹备建职工宿舍了,有了宿舍,更远村屯的乡亲们也可以来上班了。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罗彦坤

编辑:刘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6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