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优势 >> 改革40年阿克塞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从骑马骑骆驼到小车代步
从住毡房到住别墅楼
老县城全貌
鸟瞰草原新城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张克勤何成军/文
通讯员 马晓伟/图
素有“百里黄金地,塞外聚宝盆”美誉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于年建县,并于年整体搬迁至新县城。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县城搬迁20年来,阿克塞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巨大变迁。从住毡房到住高标准住宅,从帐篷流动小学到网上远程教学,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全县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年,阿克塞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亿元,比年翻了3.26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提升到年底的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提升到年底的元。这些变化无不印证着全县各族同胞的奋斗历程。
从“菜篮子”“奶瓶子”到“肉盘子”
虽然全县有3.1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但阿克塞县的农饲基地却很少,仅有多坝沟、柳城子、半个洼、燕丹图等几处适耕地,且以种植牲畜料饲草为主。
年,柳城子等地零星开垦,小片试种青稞、燕麦、苜蓿等,面积不足百亩。年重点开垦安南坝地区,据记载当年开垦荒地亩。年开垦多坝沟、半个洼、燕丹图等地,先后从上海、武威、敦煌等地迁来移民,落户耕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县上在红柳湾搞起了农业开发区,开发土地余亩,现已成为集花卉、苗圃、优质牧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观光生态农业园。”阿克塞县农牧局局长王金鹏说。
他告诉记者,畜牧业是阿克塞县的基础产业和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98%来自畜牧业。阿克塞哈萨克牧民移入后,仍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羊、马、牛、骆驼等。在饲养上沿袭传统游牧方式,以驼背为家,逐水草而居住。年,“草畜”双包生产责任制的推行,使全县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
后来,阿克塞农牧民大搞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一、二期防灾保畜基地,组织实施了草原“三化”治理、“天保”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与此同时,按照“抓龙头、建基地、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建成了城郊牛羊育肥场,红柳湾、多坝沟两个千亩饲草料生产基地,相继建立了红柳湾奶制品厂、红柳湾改良育肥厂等企业,形成了牛羊草原繁殖,城市设施育肥、市场交易出栏,奶肉特色加工、品牌销售增值一体化的牧农业产业链。
年,满是“菜篮子”“奶瓶子”“肉盘子”的阿克塞县,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牧村小康目标!
从转井镇到红柳湾
博罗转井镇是阿克塞县旧县城所在地,是建县后发展起来的第一个草原新牧城,坐落在当金山北坡的长草沟口,自然环境恶劣,城市设施简陋,无自来水和常明电。
年,改革开放的第20个年头,阿克塞全县各族群众整体从博罗转井镇搬迁到了红柳湾镇。到了这里后,山城变平原、砖房变楼房,“引党济红”饮水工程解决了全县人民吃水问题,阿克塞一下步入了现代化阶段。
搬迁后的新城区总面积0.75平方公里。自搬迁新址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城市化、高起点、强辐射”的要求,围绕“路、水、电、站、场、线、房、旅游”等设施建设,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先后实施了金山湖周边、商业街等地的绿化、硬化工程。
民族新村是县城搬迁后的牧民定居点,这里放眼望去,新建的别墅错落有致,粉色墙饰、洋气外表俨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反映出阿克塞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标志着县城现代化进程一个质的飞跃。
“20年来城乡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群众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可以浓缩为‘六大新发展’,即重点工程实现新的突破,市容建设展现新的面貌,城市管理得到新的加强,公用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园林绿化迈上新的台阶,住房建设取得新的成效。”阿克塞县住建局局长李建斌说。
年的搬迁,在真正意义上开启了跨越式发展、大踏步前进的征程。至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43平方米,较年搬迁县城时增加15平方米和1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超过小康生活水平标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元,增长7.4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2元,增长7.41%。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优抚安置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启动基本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个病种实行“先看病、后付费”。
此外,阿克塞县是甘肃省率先实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教“十五年一贯制”式的全免费教育的一个县。从年春季起,阿克塞县就开始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学生的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等全部免费,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全额承担。之后,阿克塞县又开始探索实施高中教育异地办学,并对在敦煌、酒泉就读高中的阿克塞县学籍学生承担全部学费、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和两个假期的往返交通费,并给予每生每天4元的生活补助费,各项补助每生每年合计—元。
从今年秋季开始,阿克塞县将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全免费。在一系列教育免费政策中,阿克塞县的农牧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从马背贸易到大巴扎
阿克塞的商业贸易事业,是从零基点上发展起来的。自治县成立初期,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扶持阿克塞发展商业贸易事业,成立了民族贸易公司和基层商店,同时组织驼队贸易组,经常深入牧户毡房,送货上门,把党的温暖送到深山草原,送到千家万户。
国家对阿克塞地区还实行补贴运费、城乡一价的方针,对牧民特需商品,如砖茶、白糖、条绒、绸缎、皮鞋、马鞍、手摇缝纫机等,千方百计地组织货源,保证供应,以满足需要,进一步促进了牧区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高和改善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稳定了情绪,安定了牧区的社会秩序。
随着牧区的发展,自治县在过去“一穷二白”的状况下,逐步成立了民族贸易公司、燃料公司、医药公司和粮食供销机构。年后,商业企业贯彻执行“放宽政策,改革体制,搞活流通”的方针,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增设服务机构和基层网点,疏通流通渠道,提高了经济效益。建县初期,货物仅余种,年销售总额25万元左右,年全县商业系统有专业公司3个,零售商店和门点8个,货物种类余种,到年,全县有专业公司7个,商品种类达余种。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发展,全县的商业贸易逐渐融入大环境、大市场,增强了竞争机制,方便了人民群众。城市建好了,商贸发达了,吸引了诸多醉心民族风情的游客。年,阿克塞接连举行了“激情阿克塞·好客哈萨克”摄影公开邀请赛、丝绸之路国际骑射大学生邀请赛、热气球嘉年华等特色旅游活动,接待游客37.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9亿元,分别增长28.8%和39.8%。
“近年来,阿克塞县逐渐融入大敦煌旅游经济圈,突出民族特色和现代理念,让游客吃有特色、住有品位、行有保障、游有线路、购有商品、娱有活动,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阿克塞县旅游局局长贺晓勇说,阿克塞的旅游业正在不断提档升级,力争到年底,实现游客接待量达到52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5.5亿元。
从新格局到大蓝图
上世纪50年代,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极少从事工业,境内仅有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也是以家庭生产为主,以方便放牧和生活为目的。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成立后,从年建立第一家小型手工木器厂开始发展,至年工业财政收入达到万元。
年,阿克塞县借改革开放春风,立足新县城开辟起新的发展舞台,国内生产总值达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万元,工业增加值达万元,财政收入达万元。
其中石棉矿产作为阿克塞县工业经济发展史上抹不去的一页,在这一进程中成为县财政的支柱。截至年,全县境内有石棉开采企业19家24个采矿点。阿克塞县顶着全国三大石棉主生产区“石棉之乡”的美誉,已探明储量万吨,县上以石棉资源开发为基础,矿山包装设备制造、尾矿综合利用、铁精粉生产线、花岗岩生产线等一批新型项目应运而生,工业经济迅速崛起,为县域经济发展蓄足了势打下了底。
阿克塞县依托石棉产业优势,积极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打基础促发展,通过10年不懈努力,到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4亿元,年均增长16.2%,人均生产总值6.3万元,年均增长15.2%,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年均增长21.6%。
阿克塞县发改局局长韩卫兵说:“从目前招商引资的情况看,全县工业后续发展潜力大,其中,光热投资项目已签约30家,计划投资多亿元。近期,县上又引进了10万只清真肉羊屠宰项目,延伸了产业链条,解决了多年来传统优质羊产业附加值低的问题,这将有效增加牧农民的收入,做强做大全县的传统羊产业。”
40年不懈追求,20载快速发展,而今的阿克塞正以崭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绘就民生大蓝图,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