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缝纫机嗒嗒嗒奏响脱贫协奏曲新华

发布时间:2025/4/10 14:35:58   
6月28日,村民在沈阳市康平县张强镇西两家子村扶贫车间内缝制塑料编织袋。新华社记者杨青摄新华社沈阳6月30日电(记者于也童、李宇佳)原本围着锅台转的妇女,如今成了每天“朝七晚五”的“上班族”;原本缺少外出打工渠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找到了“上手快”的新工作;原本没有收入的村里“闲人”,现在每月最低收入能达到元左右……沈阳市康平县张强镇西两家子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74人,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去年年底,这里建成了一个塑编“扶贫车间”。自今年3月8日试生产以来,车间里的生产热火朝天,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犹如奏起一首脱贫协奏曲。6月28日,村民在沈阳市康平县张强镇西两家子村扶贫车间内缝制塑料编织袋。新华社记者杨青摄记者日前在西两家子村“扶贫车间”看到,20多个村民正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飞针走线。只见绕线器上轮子转动、机针上下跳动,车间内四处堆放着已制作完成的塑料编织袋。“做一个袋子能赚3.5元,多劳多得,我一天能做30多个。”西两家子村村民李书敏说,“这工作上手快,在家门口就有钱赚,现在的生活比我以前在家待着的时候充实多了。”说话间,她手脚动作不停,一个塑料编织袋很快就制作完成。6月28日,村民在沈阳市康平县张强镇西两家子村扶贫车间内缝制塑料编织袋。新华社记者杨青摄“这种塑料编织袋可以承重1吨,是市场上的畅销货。”西两家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高政告诉记者,“‘扶贫车间’总投资85.3万元,新建厂房平方米,现有缝纫机40台,可提供缝纫、装卸等50个就业岗位。”剪裁、编织、打包、装卸……在“扶贫车间”工作的村里贫困户泰玉春,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现在每天能赚元,以后车间的生产能力上来了,收入还能增加。”在沈阳市康平县张强镇西两家子村扶贫车间,公示板上每天登记村民缝制塑料编织袋的数量(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据介绍,“扶贫车间”优先录用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家庭生活困难人员。“一开始,每人每天也就做三四个袋子,现在多的已经能做40个了。”高政说,“目前在这里工作的村民每月最低收入也有元,熟练的‘快手’能赚元到0元。”建“扶贫车间”是沈阳市实施产业扶贫的一大举措。记者了解到,目前,康平县7个“扶贫车间”已经全部开复工。这些“扶贫车间”提高了村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6月28日,一名村民在沈阳市康平县张强镇西两家子村扶贫车间的仓库内整理塑料编织袋。新华社记者杨青摄“为防止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下一步,村里将对‘扶贫车间’的收入进行再分配,扶持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设立贫困户公益岗位,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高政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2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