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前景 >> 从打工潮到凤还巢聚焦民工大
新华社合肥3月8日电题:从“打工潮”到“凤还巢”——聚焦“民工大市”阜阳新春之变
新华社记者水金辰、董雪
春节过后,外出务工人员背着大包小包再次踏上了开往城市的列车。不过,年逾50的张庆方今年改变了18年来一直坚持的“走出去”,选择留在家乡。
张庆方并非“独行侠”。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安徽阜阳1062万人口中近三分之一常年外出打工。但近些年,这一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打工潮”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返乡就业、创业人员的新增比例超过外出务工人员,“凤还巢”态势初显。
(小标题)老板、技工“组团”返乡
大年初八,位于阜阳市颍泉区的齐心箱包厂生产车间已经响起了缝纫机的“嗒嗒”声。春节刚过,家住该区宁老庄镇的韩士朋和妻子就回到了厂里。
在外漂泊的日子有19年之久。1997年,初中毕业的韩士朋背井离乡,进入浙江嘉兴的一家箱包厂,自此在箱包这个行当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也从一名啥都不懂的农民工成长为可以制版的熟练技工。2016年春节返乡时,韩士朋被阜阳市返乡就业手册上的齐心箱包厂吸引,当年8月,他便和妻子回乡进入了这家工厂。
回乡有两个考虑,一是收入,二是家庭。韩士朋说,因为会制版,属于熟练技工,现在每个月收入6000元左右,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和浙江那边相差不大。
同时,他更看重在家能“赡老养小”。“十多年前,我们把孩子丢给老人,一年也回不来两趟,老人和孩子都埋怨。现在周末能回家看看爸妈,孩子可以就近入学。”韩士朋说,“感觉找到了缺失许久却很珍贵的亲情和责任。”
韩士朋所在的齐心箱包厂的老板刘生鸿曾经也是一名外出务工者。2009年,作为阜阳市返乡创业的“领头雁”,刘生鸿回到家乡办厂,目前全厂有员工300多人,2017年企业产值达8000多万元。刘生鸿说,除了主厂区,他们在阜阳市周边的县区乡镇设有5个加工厂,工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小标题)让回乡人安居乐业有奔头
为了帮助回乡务工人员就业,今年2月至3月,阜阳市、县、乡三级联动计划举办多场招聘会。该市人社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阜阳市返乡创业人员累计达3.6万人,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农民工62万人,比2008年增加约40万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企业,谈何返乡就业?”阜阳市招商局局长李海川介绍,该市招商引资、设企增加就业岗位,近3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653个,其中制造业项目达1680个,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制造以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
不仅如此,阜阳目前正在打造“20分钟就业圈”。阜阳市人社局副局长董晓红说,通过兴建工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就业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等,让务工人员在20分钟距离范围内就可实现就业。目前,该市已提供岗位4.13万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004人。新建、改建扶贫车间639个,打造就业扶贫驿站82个,带动1.4万余人就业。
董晓红说,目前返乡就业人员以成家立业的中年人为主,亲情维系是返乡主要因素。“回巢”之后如何让“小窝”住得更舒心?该市对返乡人员关心的住房、社保关系转移、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均以文件形式作出了规范。
(小标题)筑巢更要护巢
城市的发展与地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中部人力资源大市,阜阳还将在返乡者就业投资信心、人才资源最优匹配和培育、做强县域特色产业上下功夫。
就业、投资环境的改善,给予了企业家和务工人员留在家乡的信心。刘生鸿说,企业家投资最看重的投资环境。刚回来时,几个星期跑多个部门办一个执照是常有的事。如今,各部门实行窗口集中办理,一天搞定所有手续。
人尽其用,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匹配。是否人尽其用、“资源最优匹配”更为重要。刘生鸿等回乡创业人员认为,“农民工的专长是什么,家乡企业是否有岗位提供。二者的匹配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在大数据支撑下实现精准需求对接。”
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在特色中做强,在做强中吸引人才。董晓红介绍说,目前阜阳各县区均制定了符合地域特点的产业规划,如界首市铅、铝等资源丰富,正在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县。2014年底,清华大学毕业生聂刚返回家乡界首,致力于研发用再生铝生产新材料泡沫铝。“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发展,给家乡传统产业带来更新换代的示范效应。”聂刚说,“3年多前,我带着清华的师弟在这创业,当地无人可用。如今,公司汇集了20多名安徽的高校毕业生,其中不乏博士和硕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