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前景 >> 凡人故事12岁就跟随师父学剃头,81岁的
安康城南的新城路老街上有一间剃头店,招牌不挂,门户不修。一张座椅,剃头者座,门口两座椅,等者候,其间喃喃之语,唠叨家常。两个老人,一些简单又古老的家具,便是如此一家不起眼的剃头店。
9月15日,华商报·二三里记者来到位于新城路42号的这家剃头店,81岁的史爷爷和老伴鲁奶奶在店里忙碌着,一位顾客正半躺在座椅上,史爷爷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正在给客人刮面,手技娴熟,一边唠嗑、一边工作,游刃有余,奶奶则是坐在一边,笑呵呵的接着话茬。
史爷爷名叫史文信,和奶奶一样,都已经81岁高龄了,鲁奶奶告诉记者,史爷爷12岁的时候就和师父学习这门手艺了,那时候家里穷,男孩子就要早早掌握一门手艺,史爷爷学习了三年,年开始就干起了这一行,在80年搬到现在这个地方,从此就在这个不大的房子里生活、开店。
记者发现他们现在开店的房子是目前安康保存的比较古老的住宅了,灰色的墙壁,红色多扇长门,门窗都是木头的,连同屋顶的瓦片都能带你一瞬回到小时候,在前厅的后面还有小院子,鲁奶奶说:“我们现在住在汉城国际,每天早上过来开门,下午再回去,老房子、新房子都要有人住,这样才有人气。在这个老房子生活了很多年,孩子也都在这里长大,还有孙子也在这里生活过,很有感情的,还有很多老邻居可以聊天,在这里舒服。”
史爷爷说:“这里要拆迁了,拆迁是好事,城市要发展,周围都很新,就我们这一片老旧地方了,我能干到啥时候就是啥时候,一天不拆我就还继续干。”
在这里剃头的先生,家住关庙镇,一个月会过来三次,十天一次,他说来这里剃头刮面是一种习惯。
剃头现在已经是一门老手艺了,从前,古人剃头会择一阳光的日子,悠闲的心情,最好是午后,人不多,信步而去,不必等候。座椅半躺,睡眼惺松,白大褂一披,任他拨弄。先是一卷一卷的梨,再是一刀一刀的修,接下来的是剃面,热烘烘的毛巾连擦几遍,刀锋过处,胡须皮毛一刮而净,然后座椅陡然翘起,一摸脸面,焕然一新,最后在修了鼻毛,终是呼吸都变得畅然了。
史爷爷给剃头的先生来了一全套,剃头的先生闭眼躺在那里很是享受,起来以后已经是满脸的干净,他用手摸了摸脸庞和头顶,伸手在裤兜里掏了现金,15元!就是15元,便想这理发,旧俗曰剃头,却是脸鼻都关照,老传统的东西就是这么有人情味。
鲁奶奶告诉记者,以前很多人没钱剃头,也不会经常剃头,史爷爷一开始赚不了多少钱,她做裁缝赚钱养家,现在眼睛看不清了,也没做了,老缝纫机还在老房子里。
史爷爷说:“以前有人来剃头,弄完了他说没钱,把兜里几个鸡蛋给我,是你奶奶帮着赚钱,我们就赚手艺钱养活一大家子。现在来的都是老顾客,老年人中年人居多,他们都习惯这种方式了,有时候我们还没开门,已经有人在门口等着了,有时候一天也没什么人,也不图挣多少钱,干了60多年,习惯了,如果不干活会生病。”
两位老人虽然80多岁了,却精神矍铄,身体看起来也不错,性格也是和蔼可亲,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现如今都有自己的生活,两位老人也带不动孙子了,每天就随心守着这间小店和老房子,用老手艺照顾好老顾客,等老房子拆迁的那一日,史爷爷也就彻底退休了。
华商报记者闫文青编辑刘青郭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