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前景 >> 工业遗产寻访元首针织济南城区硕果仅存
齐鲁晚报·壹点文史研究院郭学军
济南的纺织行业曾经是继“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之后最强的一个城市。当年纺织业最红火的时候,光棉纺厂从一棉、二棉,一直排到第十四棉,至少有14个棉纺厂。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纺织行业整体急速衰落,短短10多年,许多纺织企业破产的破产,被重组的重组,几近全部陷落。目前济南城区硕果仅存的国有针织服装企业,就是位于北园大街号的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原来的济南针织厂,相信大多数济南人都穿过该企业生产的内衣和袜子。这家始建于年的针织企业,是一家集织造、染整、缝制为一体的全能型企业,也是中国针织行业生产和出口骨干企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现在老厂区的设备都已经搬迁到济北开发区,在那里继续生产。原址80多亩地面上,留下一片工业遗产基本保存完好,不仅有车间还有食堂、办公楼等老建筑。最早的一栋老建筑是建于年代的老办公楼,已接近70年历史了。
济南的针织业发端于20世纪初期
济南的针织业发端于20世纪初期。最先是周村、潍县一带的家庭针织业户,陆续迁入济南,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以手摇袜机为百姓加工无底直筒袜。年编写的《济南纺织工业志》记载,到了年,全兴和织袜社开业,次年,又有义和、天成祥、成义、振兴等私营织袜厂建立,仍然以手摇袜机生产直筒粗线袜。年,最大的履丰制袜厂,有资金1万元,职工40人。全市针织业共有资金11.35万元,雇工91人,年产袜子5.3万打,手套及围巾打,可谓产销两旺。
年以后,又有天成、立兴、宏华永等厂相继开办,开始对针织机器进行改造,此时,已能生产袋底袜,及背心。到年,济南共有针织业69家,其中纯织袜者46家,其余23家,多兼织线衣、毛衣、背心、围巾、手套、帽子等产品,雇用工徒总数人,有袜机台,其中手摇袜机35台,人力自动袜机台,人力平机、横机、包缝机计95台,年产值达到20万元。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多数厂家因无原料陷于停工状态,不少厂家被迫歇业,只有中日合办的亚蒙、福田、旭华等厂能正常生产,其产量占全市针织业的70%。抗战胜利后的年下半年,新开业者逐渐增多,到年,已恢复到71家,职工达到人,拥有人力袜机台,人力汗衫机38台,人力线衣机27台,人力手套机3台,全都是小型的业户。其中,最小的业户仅有1台机子,最多的也只有12台机,生产水平仅为战前的85%。
年正式成立济南针织厂
济南解放后,针织业才迎来较快的发展时期。针织产品除在本市销售外,还行销鲁西南及徐州、山西、东北各地,可以说供不应求,利润也很优厚。由于针织生产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投资也少,不少商业资本开始转入针织业,许多农村业户也迁入济南,年已达户,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局面。于是,政府开始采取限制开业和增加机台等措施,以制止盲目发展。年“五反”运动后,有50多家不法业户歇业。由于国家逐步控制棉纱市场,自由购销转向了由国家商业部门加工订货。为简化订货手续,部分业户组成了合作组织,并开始使用电动设备。至年,全市共有针织厂家户,其中织袜业户,其余均为织制手套和内衣的业户。这些业户都无正规厂房,全都是利用民房,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以手工操作为主。
年1月20日,全行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雇用工人4人以上的8个业户实行了公私合营。同年12月,又联合针织、合线、染线等8户组成济南第三针织厂,共有职工人,人力袜机42台,织衣机14台,合线机6台、染锅5个。主要为中国百货公司济南采购供应站加工袜子、秋衣。雇工4人以下的业户,也在合作社高潮中全部组织起来,与原有合作组织,组成济南市第一、二、三、四、五、六针织生产合作社和一个合作组,共有职工人,袜机台,横机71台。这些厂家逐步由统一领导、分散生产、各计盈亏的形式,过渡到集中生产、统一核算,并开始由人力操作向电力传动改进。
年3月,经山东省纺织厅批准,筹建济南市内衣厂,占地43.18亩,新建厂房平方米,安装Z针织机15台,汤姆金机13台,司姆斯棉毛机26台,及漂染设备42台。年5月,企业正式定名为济南针织厂(地方国营)。年12月开工投产,主要生产纯棉针织内衣。年7月,公私合营济南第三针织厂与第一、三针织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国营济南织袜厂,以生产袜子为主。在工业调整中,济南织袜厂于年11月1日撤销,原第一、三针织生产合作社,恢复为第一、四针织生产合作社,原公私合营第三针织厂,全部固定资产与大部份职工并入国营济南内衣厂。
年7月,省纺织工业厅决定,济南内衣厂为停产单位,职工人数锐减,开展多种经营,进行生产自救。同年,第二针织生产合作社,分为第二、三针织生产合作社。年,一、二、三、四针织生产合作社,共有固定资产15.1万元,职工人,织袜机台,人力横机台,编织机68台,主要生产袜子、手套、鞋带等。年,第一针织生产合作社改为济南织袜一厂;第二针织生产合作社改为济南织袜二厂;第三针织生产合作社改为济南线带厂。济南内衣厂也于年1月恢复生产,并于同年11月,新建织袜车间,增加电力袜机台,年增加经编机6台,并于年更名为国营济南针织厂。不难看出,济南针织厂主要发端于年筹建的济南内衣厂,也有公私合营第三针织厂的血脉汇入。
国内针织行业中最早进行补偿贸易
济南针织行业真正进入繁荣发展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几年。年,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随行的中国进出口公司王明俊总经理,在考察日本郡是株式会社后,看到了国内外针织产业差距,希望中国的内衣生产也能接受郡是的技术指导。
据元首集团公司企划部主任程永鹏介绍,年,经过到中国各地区考察后,郡是株式会社最终决定与济南针织厂合作。原因是,一方面济南以泉水著称,水质好,水量丰富。另一方面,当时济南纺织企业众多,发展基础比较好,而山东当时又是产棉大省。还有,就是济南市委市政府的热情邀请和强有力的支持,以及勤劳朴素的济南人,给日本客商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着“中日友好、互惠平等、技术交流、合作现代化”的精神,年3月,时任济南市市长李元荣率团赴日。在日本大阪,时任济南针织厂厂长肖本森、省外纺经理刘平与日方代表签订补偿贸易合作协议。这应该是当年国内最早从事国际补偿贸易合作的针织厂,后来共进行了四期,一期五年。直到5年开始,与日本郡是株式会社的贸易形式由补偿贸易改为一般贸易。迄今为止,企业和郡是株式会社的贸易合作已整整40年历史了,这种和同一家外国企业持续合作这么多年,中间一直不中断的情况在国内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
双方的友好合作,当年为济南针织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协议签订后,郡是株式会社派遣技术指导员来济,年11月成立了编织车间,年1月陆续成立了漂染、缝制车间。年5月27日,补偿贸易正式开工生产。一期工程由21台针织编织机、9台漂染设备、57台缝纫机和2台割布机等设备组成生产流水线,第一年计划达产万件。
年,企业生产的弹力衫裤荣获了国家质量金奖,这是国内针织行业第一块国家级质量金牌。年,纺织工业部在济南召开现场会,向全国纺织行业推广补偿贸易现场管理经验,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
元首针织转隶多次一直稳步发展
年,国企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在济南针织厂的基础上,改制成为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于当时改制时给公司起什么名称,有这么一个说法。据程永鹏介绍,当时济南的北园大街还没有现在这么长,济南针织厂位于北园大街西首,门牌号为北园大街1号(现为号)。而企业也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做针织行业内的领头羊,所以综合起来命名为“元首”。这既有企业位于北园马路西首的意思,也有争行业内第一的寓意。
当时,济南全市共有针织企业8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两家,即济南针织厂、平阴针织厂,集体所有制企业有6家,即济南织袜一厂、济南织袜三厂、济南第四织袜厂、郊区针织厂、历下针织厂、枣园针织厂。新成立的元首针织股份公司拥有两条生产线,即以生产罗纹弹力为主的补贸生产线和以生产棉毛、汗布类产品为主的内贸生产线。补偿贸易生产线设备和工艺先进,产品出口日本。
据4年编纂的《济南市纺织工业志》(第二卷)记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元首公司先后在墨西哥、孟加拉等国家兴办了合资企业,在济南与外商合资成立佳丽娜针织有限公司和新世纪印花股份有限公司。年又与日本郡是株式会社合作,投入资金万美元,成立了济南冠世时装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共吸引外资余万美元,增强了外向型经济的实力,企业生产经营稳步提升。
年12月,以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联合济南诚通纺织有限公司、济南人造毛皮厂,三家企业合作成立济南元首针纺集团。年,济南诚达毛巾有限公司、济南诚益机械有限公司和济南第七棉纺织厂划归集团代管。年10月,元首针纺集团以兼并联合方式整体划入中国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央企,同时更名为济南华诚元首集团(人造毛皮厂此时退出)。8年12月,元首集团由中国华诚集团划转回济南属地化管理,隶属济南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重新回归为地方企业。截至0年底,元首针织已拥有资产总额3.6亿元,员工人,公司本部厂区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销售收入3.05亿元,出口创汇万美元,实现利税.7万元。
整体迁往济北开发区建设针织产业园
据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史志(——0)记载,1年10月,元首针织在济阳县(8年撤县划区)建立了一个占地40亩的子公司,首期投资万元,专门从事服装出口外贸加工,后陆续扩大设备和人员规模。
1年10月,元首集团与济阳县政府达成合作协议,拟对元首针织进行整体搬迁和提升改造。项目于7年底进入实质性建设,并于年9月底实现投产,老厂区的设备全部搬迁至现在的济阳区济北开发区针织产业园。该园区占地余亩,与1年建设完成的子公司直线距离不超过5公里。
元首针织搬迁后的原厂址现已完全停止生产,只剩下空空荡荡的老车间、老厂房等工业遗产。其中,一座建于年代的砖石结构办公楼保存完好,颇具苏式风格,很有时代特点,里面的走廊和楼梯都保持着原始风貌,仍在正常使用。在老办公楼外墙,悬挂着一块8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济南市历史建筑普查建筑”牌匾。此外,还有几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老车间,造型不一,红砖垒砌,有的石头围裙,透着一股时代的沧桑感。还有一座职工食堂,是平房建筑,两端有高高的台基和转角,外观也颇有特点,可惜年久失修,房屋顶部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坍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车间和办公楼也有几座,目前都已不再使用。老厂区还有一座建筑比较特别,这就是一处木架构搭建的连体自行车棚,最外面的墙壁出厦,下面是一溜宣传栏,宣传栏不远处是以前的开水房。空空的两间小开水房,似乎回响出当年针织工人打水时的说笑声……
据程永鹏介绍,元首针织老厂区下一步要拆迁改造,只有个别建筑可以保留下来。从最初的济南内衣厂,到后来的济南针织厂(地方国营),再到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最后发展到现在的元首集团,企业名称的变化,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现在,元首集团总资产超过了14亿元,建立了从纱线、面料到服装的全产业链,同时形成了以出口为主,内外销兼顾的市场运营体系。其中,服装品牌坚持“科技、时尚、绿色”的理念,不断适应商务、休闲、运动、养老、居家及军民融合等消费升级需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实现新的创造。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