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东莞豪迈

发布时间:2022/9/17 17:49:46   

位于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松湖宣摄

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宜居宜业。松湖宣摄

因位居东江之畔,盛产莞草可制席而安梦,又因盛产莞香树可制沉香而安神,东莞成为香飘天下的历史名城。

这里因“世界工厂”而为更多人所知,成为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智能手机、每5件羊毛衫、每10双运动鞋,其中之一就是东莞造;每10台口罩机,也有6台是东莞造。特别是年,东莞进入“双万”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迈过万亿元门槛,是我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美经贸摩擦深刻演变、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持续承压等严峻复杂形势,东莞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成绩单背后,是奋斗与拼搏、坚持与坚韧、辛劳与智慧,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和有益启迪。

做制造,就得有“一根筋”的劲

年7月,中国大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正式创建。这颗“种子”一经播下,便迸发出蓬勃生命力,从此万木萌发,引来万般气象。

“厂里打破大锅饭,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大家干劲特别足,有时忙起来三天三夜地赶工。”今年68岁的谭月娥是年厂里的生产冠军,说起当年情景难掩兴奋:“以前我每个月挣20多元钱,年工资已经涨到了多元。”

借改革开放的“天时”、毗邻港澳的“地利”、华侨投资的“人和”,年底,东莞在全国率先设立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在无资金、无基础、无先例的艰难条件下,巧用“三堂”(祠堂、饭堂、会堂)当工厂,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饮上了外向型经济的“头啖汤”。从此,“东莞制造”越来越精彩,行销全球。

(一)坚信,实体经济是务本有前途。

东莞的GDP构成中,工业占比超过一半。当不少城市把太多土地用于房地产挣快钱时,东莞坚定不移将工业用地摆在第一位,将足够多的资源倾斜到制造业。这种做法似有些“傻”,但在许多东莞人看来,这是大智若愚,是东莞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对东莞来说,不管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离开实体经济,不能忽视制造业,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好实体经济。”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说,“虽然做制造业很辛苦,而且市场搏杀得非常激烈,但做好制造业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底色和本分,也大有前途。”

事实最有说服力。昔日雄居“广东四小虎”的东莞,今天“虎劲”更猛。在我国41个工业大类中,东莞就拥有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近万亿元级规模;全市市场主体突破万户,相当于每7个东莞人里就有1个是“老板”,民营经济从为外资企业“跑龙套”到“唱主角”;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3.54%,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

相较于个别地方脱实向虚、一时繁荣、不可持续,东莞制造业立市的路子走得对、走得好、走得稳。

(二)坚持,在风吹雨打中制造之根更坚韧。

因为坚信,更加坚持。从应对年亚洲金融危机、年国际金融危机到中美贸易摩擦再到新冠肺炎疫情……一路风雨兼程,东莞凭着“顶硬上,一定得”的精神,在自我革新中去腐生肌,在迎击风浪中强筋壮骨。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一度被用来形容东莞制造业影响力之大;也有人用“空气”来比拟东莞制造,赞其“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以及自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相对缺失。年,东莞外向依存度曾达到.8%的历史最高值,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东莞经济增速放慢至个位数,甚至在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的警告高悬东莞头顶。破与立、危与机,对东莞而言,既是方法论,也是实践观。自我反省、迎难而上的探寻求索,浓缩在东莞展览馆一张张历史照片中,也内化在百万市场主体的发展基因里。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在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晓光以刀为笔、以瓷作纸,让水墨丹青跃然于瓷砖之上。在传统文化和科技创新交融中,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寻找到了拉长“微笑曲线”的秘诀,实现了“建筑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大众化”。公司还在美国田纳西州建厂,与欧美品牌同台竞技。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年,在玩具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曾静,用借来的3万元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并在年抓住机遇成功切入潮玩赛道,打造出变色龙、半机械等一系列火爆的原创潮玩IP。年,曾静的乐之宝(东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近亿元。从一人身兼多职的代工小作坊,到打造集潮流文化原创、研发设计、潮玩产品制造于一体的创意基地,这是企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也是东莞制造华丽蝶变的一个侧影。

(三)坚守,择高立、宽处行。

年,尽管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和疫情冲击,但东莞工业经济有两大“突破”,十分亮眼。一是规上工业增加值首破亿元,同比增长10.2%,继年和年之后再次实现双位数增长;二是工业投资首破亿元,同比增长25.3%。

从曾经的“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到“星月齐辉”,以先进制造体系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已成为东莞稳定增长、抵御风险、抢抓风口最坚实的压舱石、基本盘。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东莞更加坚定了做好实体经济的信心。心怀“国之大者”,东莞的制造业底色必须要守住,还要守好。

守住守好底色的底气从哪里来?东莞倾力作答: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和“魂”。

既强又优,制造更有尊严

智者善于顺势而为,勇者敢于乘风破浪。

GDP过万亿元后,如何让制造业持续保持活力、焕发活力、充满张力?东莞力求做到“智勇双全”,做强做优制造业。

(一)把握时和势,有为又优位。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回首产业升级浪潮,东莞勇立潮头。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着危机与阵痛,东莞的特点是善于危中见机、危中谋机、转危为机。年,“借船出海”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年,优化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年,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从加工制造转向研发、制造、服务“三位一体”;年,“腾笼换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对外依存度、提升产品附加值;进入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针,引领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胸怀大局、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东莞抓住了每一轮产业机遇。”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王国雄表示。

“东莞充满着相互成就的商业氛围。”在东莞扎根的众多企业主中,湖南籍李稳根的一席话颇具代表性。谈及自己的制造业拼搏历程,李稳根连说三个“不容易”,但表情中透露着自豪。“我20出头来东莞创业,刚开始给大企业做配件,每个利润就几厘钱,但我不怕钱少,坚持、积累、创新,把自己做大、做强,后来成立了福德电子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已经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锤炼“金刚钻”,拿品质说话。

“制造业配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有些产品在海外市场上被退回来,之前所有的生产努力全白费,让人很痛心。”东莞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赖俊锋说。

痛定思痛,必须让东莞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立得住、站得稳、受尊重。为此,东莞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全力实施制造业质量变革。

年底,东莞选取了有“家具之都”之称的厚街镇为试点,整合各级质检资源,为企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东莞质检中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负责人周斌介绍,试点平台已有家制造业企业、29家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名质量专家进驻,共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质量诊断、计量检测等服务余次。

令人兴奋的是,据厚街镇镇委委员陈彦介绍,厚街镇家具产品质量合格率已从年的77.78%跃升至年的94.94%,为质量基础设施试点推广至全市打了个样。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培育出一批知名本土品牌,如vivo及OPPO手机、马可波罗瓷砖、永益食品等。

(三)扶老携新,干劲大后劲足。

产业转型升级不进则退,传统优势产业也不能丢,不能“猴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要善用科技创新将其激活,让先进制造成为东莞的底色,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说。

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已尝到甜头,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我们用工业互联网改造传统印刷行业,不仅做到了‘一本起印’‘按需印刷’,还实现了千万级订单增长,真的是双赢。”公司副总裁喻锴说,“从我们的实践看,‘数字印刷+互联网’这个路子可行,以后还要坚定地走下去,实现生产制造、营销、管理数字化。”

“东莞将在3年内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亿元,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产业新支柱。”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光滨说,计划到年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

近年来兴起的“潮玩”热浪,让东莞企业看到了转型机遇。在壹号广场,高达12米的城市地标“劳拉”惹人注目。很多人告诉记者,大家喜欢这个玩偶姑娘,是因为她代表了东莞年轻人不服输、不放弃的那股劲儿。如今,壹号广场已汇聚多家潮流玩具旗舰店,兔子玩偶的手感亲肤如薄纱,回首捞月的小猴毛发根根鲜明,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形象活灵活现……雕塑、抱枕、挂件、手办,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创造力,鲜有做不出的潮玩。

“玩具制造必须转向自主创新。”东莞市文博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庆辉说,原来做代工,躺着赚钱确实舒服,但还能躺多久?虽然近两年的转型很艰辛,自己“脱了几层皮”,但是很值得。公司有幸参加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开发打样项目的一个环节。此外,公司还开发了多款原创IP以及多类IP衍生品,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9亿元,同比增长55.2%。

传统优势产业被激活,新动能何处寻?在松山湖,记者感受到一个个科创梦想冲上云霄。

走向深蓝,打造科创梦之队

当鸟鸣伴着科学城苏醒,美丽的湖畔便掠过科研人员骑行的身影;晨光洒上街道,数万名华为员工踏上通勤路,在咖啡香里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晚霞中,科学家漫步在波光流翠的湖畔;入夜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灯火通明……

“科技共山水一色,产业与新城齐飞。”今天的松山湖已是一片蓝海,成为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市科技创新的战略平台。

(一)让荔枝林飘满“科学”的味道。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在年,少有人知道,东莞有个被荔枝林环绕的松木山水库。彼时,东莞已是出口额居全国第三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市领导却在繁花似锦中居安思危,决定以水库为中心成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期待“成本洼地”东莞能插上生态、科技双翼,变身“价值高地”,再造一个新东莞!

虎门镇党委书记蒋亚军是最早一批投身松山湖建设的逐梦者之一。“当年我从建筑设计院来到荒无人烟的松山湖,天天与树为伴。我本是不愿加班的人,可一想到脚下这片热土的愿景就兴奋,就想着去加班去奉献。”忆起筚路蓝缕的激情岁月,蒋亚军心潮澎湃。

弹指20多年,一个又一个“追梦人”“造梦者”来到松山湖,种下缤纷梦想——

“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陈和生院士当年的预言成真。年,他领军的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项目进入试运行。这台“超级显微镜”如磁石般吸引着不同肤色的科学家,近3年散裂中子源引进科学家名,50多名院士常年活跃在松山湖。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这是北京大学原校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常说的一句话。科学家、企业家们纷纷奔“未来”而来,实验室成了前沿科技成果“大市场”,一次“买椟还珠”的交易,竟引出了年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成果。“这本是北京大学带来的石墨烯项目,企业没看上石墨烯,但看中了生长石墨烯的单晶铜箔。‘珍珠’没卖出去,团队转而埋头做‘盒子’,攻克了可在诸多产业领域大显身手的铜箔技术。”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笑道,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将走出更多明星科技企业,大疆和汪韬只是一段历史的开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教授说。“学院派”创业者接踵而至,云鲸智能研发的“网红”扫拖一体机器人,解放了众多白领的双手;李群自动化开发的“智能工匠”机器人,让中小企业以低成本轻松升级“智造”……基地已孵化60多家硬科技公司,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达到惊人的15%。

造梦者应时而前瞻的判断,逐梦者激情的坚守,让一朵朵梦想之花绽放松山湖畔,更使一片片荔枝林层层蝶变,实现了从国家高新区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三级跳”。

(二)科技之光,照亮“世界工厂”。

散裂中子源匍匐于荔枝林间多年,当地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前不久,国际先进的癌症治医院的消息传出,人们才了解,散裂中子源能用洞察微观世界的“火眼金睛”转化出精准“杀死”癌细胞的利器,为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

今天,散裂中子源已完成原创性课题余项,它所提供的研究平台,惠及华为、比亚迪、东阳光等诸多企业。以其为中心,阿秒激光、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群加速聚集,将源源不断为周边产业“供血”,在东莞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内点亮“创新之源”。

“让人们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为电动汽车充足电。”在材料实验室,中科院团队以此为目标研发的新一代电池材料,可让今天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增加40%、成本降低30%,满满的“卖点”吸引了不少企业前往沟通合作。而这仅是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内25个团队项目之一。

“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正如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所形容,符合国际创新规律的运营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从立项到成果处置的充分自主权,为前沿成果走向企业打通了桥梁,吸引了来自清华、北大、中科院的顶尖团队聚集于此。

走大园区、大创新之路,做强发展引擎,这是许多城市的渴望。本无科研雄厚根基的东莞何以能走通这条路?在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看来,善于向“最强大脑”借智借力,积极畅通创新生态体系“内循环”,都是松山湖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投资未来,更有未来。

这些年,东莞从不吝惜在“创新之源”上的投入:散裂中子源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东莞各项配套折算起来已投入13个亿;十多年前启动布局的新型研发机构,有些见成效了,有些不尽如人意……这笔投入产出账,究竟如何算?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事情一定要掌握这么一个原则,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与东莞相关部门座谈,记者发现,当地领导心中自有一本“大账”:从0到1的东西不能单纯计算投入产出。一棵参天大树,源自一颗种子。撒一把种子,可能只出一颗芽,但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没准就会出现下一个华为、大疆。

创新就要敢于承担风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着东莞党员干部的创新激情。肖亚非表示:“未来我们要建南方光源、阿秒激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光这几样投下去就要两三百亿元,其实我每天算账头皮都发麻。但是咬着牙也得上,这些钱花得值。”

未来,东莞将再拓一片蓝海,逐梦滨海湾新区。84平方公里“未来之地”上,新兴产业龙头竞相抢滩。vivo智慧终端总部加速施工、OPPO全球算力中心即将投入运营,“蓝绿兄弟”将共同在这蓝绿交织的画卷上绘就宏图。

热土挥洒汗水,奋斗托举梦想。造梦者、逐梦者们“埋头种因”,静待花开。

 内外兼修,是人才进莞来

年东莞本地人口万、户籍人口万、常住人口万、实际管理人口高峰时可达万。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却增加了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难度。流动性强、替换率高。

如何让这千万人口与东莞相互成就、共生共荣?一句话,要把东莞努力打造成一个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美丽可人的绿色城市、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魅力十足的人文城市。

实现以上目标靠什么?政策暖心、贴心,美好环境和服务让人专心干事、舒心生活、用心工作、安心创业、放心投资、齐心协同。

(一)用人才,动真格的。

为了吸引、留住人才,东莞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在不同城市、单位间调动,原单位不同意是常事。说起来让人惊叹,当年我想来东莞工作但调动受阻、档案被卡,东莞竟能为我重新建档、认定身份。”忆往昔,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不禁感慨。

是人才,进莞来。这句口号不仅是东莞盼才、爱才的生动写照,更是东莞吹响“人才强市”的战略号角。

松山湖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大湾区大学已在东莞筹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已落户。博士人才流入已达余人,全市人才总量达.4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连续十年居全广东省地级市第一。

除了科技人才,东莞还着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希望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年开始,东莞每年在产业人才队伍中评选一次“莞邑工匠”,市财政对其申报的项目给予20万元资助金、10万元奖励金,获奖者被纳入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库,优先纳入高层次人才范围。记者在凯格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屏幕上看到,“莞邑工匠”被公司员工视为榜样。工匠们生产的设备可以精密到什么程度?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二)无事不扰,乐送“及时雨”。

有事即来,无事不扰,政府懂企业,会服务,这是东莞企业对政府的普遍印象。

“优质企业不是天生的,要培育、呵护,关键时刻为其解决困难。”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玉成说。今年以来,疫情多点散发,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东莞先后出台了“双统筹实施意见”“企业纾困6条”“进一步纾困27条”等系列政策,涵盖减税降费、减租减负、稳链保供、民生兜底等方面。经测算,此次减免缓返等各类资金共计约亿元。

如今在一些创业者眼中,东莞的发展潜力已超越一些热点城市。“发展工业互联网,我认为最好的地方有两个,长三角、珠三角,经过审慎反复对比,我最终选择了东莞,它的创业氛围、营商环境最适合我。”年仅40岁的余旸博士已是海外一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但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东莞,正带领他的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参与重大研究计划,同时,致力于攻克铁轨“把脉”技术难题,在不移动、破坏铁轨的前提下检测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东莞将继续创新政策,比如人才怎么评职称,让用人企业自己说了算。”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周雪萍表示,下一步,将向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下放特色人才评价权、职称评审权,同时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博士后工作站,提升用人单位的自主培育能力。

(三)既富又美,近者悦远者来。

2月末的东莞春意渐浓,记者在茅洲河、华阳湖、三江六岸滨水岸线采访时发现,岸绿景美、鱼翔鹭飞,河岸碧道环绕,居民好不惬意。但这些地方却曾污染企业散乱、污水横流、河涌淤堵。

整治茅洲河,市委书记任总指挥现场办公;治理华阳湖,相关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共关停家污染企业,迁坟2.8万座,清拆畜禽养殖场个共16.5万平方米。“年国考断面水环境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广东省第一。”东莞市水务局总工程师谭淦标介绍,东莞市近5年投入超过亿元,新建污水管网1.3万公里,整治内河涌条,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

生态更美了,产业更优了,实力更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更足了。麻涌镇党委书记谭叙棉欣慰地说,近年来,大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麻涌镇,如京东亚洲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智能物流中心、珠三角汽车博览中心等;华阳湖景区也成了珠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每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第一阶段抓经济,第二阶段拼管理,第三阶段拼文化。”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说,把人留住,还要通过文化润泽,增强人们对东莞的美誉度、归属感、认同感。

以制造业闻名的东莞,实际上是一座文化富矿。作为一个地级市,东莞已拥有53座博物馆,它们或讲述着虎门销烟背后的“吾辈当自强”,或诉说着岭南文化、莞邑文化的绵延流长,或展示着举重、篮球等东莞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拼搏激昂……“围绕博物馆这个载体,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让更多外来人口了解、认同、扎根东莞。”武一婷说,年全市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累计策划开展活动项场次,全年观众超过万人次。

登上长安镇图书馆的5层,记者仿佛误入“世外桃源”。这里有书法艺术间、茶艺研习厅、心理疗愈室,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还会定期来此义务科普。“现在预约要抢的。”长安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蔡少霞笑称,市民闲暇时来看看书、充充电,通过创新供给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更优质。

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将深入推进品质文化之都建设,实现制造、科技、人文的美美与共。

与趋势为友,拥抱大湾区竞合新天地

资源的流动从来向优。毗邻港深广三个一线城市,有近水楼台之利,但如影随形的是虹吸。“做得好是左右逢源、两头吃水,做不好是大树底下不长草。”肖亚非说。

在莞深临界处的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一张年的老照片吸引了记者:长安镇的青年正在水库起劲地练游泳。为啥练游泳?游往香港寻找机会。当时长安镇流传一首打油诗:青年跑光,田地丢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

东莞干部难忘当年的辛酸往事,时时鞭策和警示自己。作为全国唯一紧挨三个一线城市的地级市,东莞如何在强大的虹吸力下谋发展?

(一)巧借东风,大树底下好乘凉。

东莞因市场选择而兴,因善抓趋势而起。“珠三角”时代,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四城串成的黄金经济走廊上,东莞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崛起为“世界工厂”。随着陆域视野的“珠三角”变为海域视野的“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城市竞合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善与趋势为友的东莞人,也在“大树底下”酝酿着新的城市梦想。

从港深引入的科创新风,催生了新的产业。年,东莞启动“机器换人”计划,并支持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联合创始人李泽湘在松山湖创办了机器人基地。湾区时代,李泽湘将带着“松山湖”标签的成熟孵化模式输出香港、深圳,撬动整个大湾区的高校、供应链、风投等资源,在该基地平台上批量化复制机器人创业明星。

莞深之间的“双城故事”,演绎出了新的内涵。多年来,东莞在产业链、营商环境等方面紧跟深圳,成为深圳产业外溢首选地,“深圳研发+东莞制造”高度协同,双城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为、OPPO、vivo都横跨两城,“双城族”交通潮汐蔚为壮观,工作日深圳车牌仅在长安镇行驶的就有9万多辆次。

(二)抓住机遇,“小牌”打成“大牌”。

城市竞合,恰如牌局。高校比不过广州、科创比不过深圳,招引大项目的能级更与“老大哥”不可同日而语,没有“王炸”的东莞,如何才能将一手“小牌”串成“大牌”?

一是站上更高平台。华为数万员工为何愿意迁来东莞?东莞为何能与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只因有了松山湖园区这步“先手棋”。东莞正大魄力、高起点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等战略平台厚积成势。

二是紧握一张“底牌”。东莞靠什么在大湾区安身立命、错位竞争?制造是东莞的“底牌”,添上科技底色的制造将成为东莞的“王牌”,东莞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赵敏说。

三是全面融入湾区。没有机场,东莞却想成为航空枢纽?这并不是痴人说梦。东莞与香港携手突破重重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了跨关境海空联运项目——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它相当于‘城市候机楼’,使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前移’,为东莞及周边的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了快捷出海通道,大大提高了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项目负责人叶景超表示。

东莞更加坚信:融入大湾区,才有大未来。

(三)扬长补短,“洼地”可望成高地。

“政策要拿走你的,不可怕;市场要带走你的,才要命。”张玉成说,只有拿好一张“底牌”,发力高端核心供应链,实现最充分的融入,才能逐步填平政策、交通、环境各方面“洼地”,彰显东莞在湾区中的价值。

一幅壮丽的大融通图景已铺开:群山阻隔的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间,直线距离7公里的通道正在打通;东莞与深圳等地协同培育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奋力朝着世界级跃升;通往广深的轨道交通快速加密,人才流动的“毛细血管”逐渐畅通……

“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无缝连接广州都市圈,全方位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东莞市市长吕成蹊满怀信心地说。

向未来,豪迈走在前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近些年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保持了强劲而良好的发展势头?最根本的是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上下充满着热气腾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奋楫竞渡的争先精神。“广中龙船,唯东莞最盛”。东莞自古以来就有拼搏奋进的竞技传统,龙舟、举重、游泳、篮球等运动在全国都叫得响。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子奋勇争先的气和劲,东莞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一次次抢抓发展的先机。

——开拓实干的“三牛”精神。东莞的奋斗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的生动写照。瞄准“未来路”,东莞不待扬鞭自奋蹄。鳒鱼洲上,旧厂房、烟囱、水塔和玻璃幕墙、电商直播、创意设计奇妙融合,过去与未来在这里对话。作为东莞农村工业化拓荒期的先驱,鳒鱼洲的工业遗存已华丽转身为“东莞文化新地标”。

——稳扎稳打的“钉钉子”精神。44年前,缝纫机旁,一只手袋打开通往国际制造名城的开放之门;21年前,松山湖畔,一步“先手棋”为世界级科创高地设下伏笔。一路行来,风雨兼程,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东莞始终咬定制造业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产业发展力和城市竞争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孔雀东南飞,百万民工下东莞”到年用“新莞人”称呼外来群体,从年在广东率先推出积分入户到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升级版,东莞用包容让无数人梦想成真、人生出彩,这座城市也因此更加活力勃发,生机盎然。

站上万亿新起点,迈入新征程,东莞必须继续发扬拼搏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怎样用好机会、抓住机遇、健全机制、善用机缘,还有一系列“必答题”——

面对国内外深刻复杂变化,如何在统筹“两个大局”中争得主动、取得优势、赢得未来?

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给经济增长更多驱动力?如何更好激活内需潜力?

那就是要让科技创新成为新一个万亿增长的主动力,做强先进制造。同时,东莞还将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增创外资外贸新优势,打造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随着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拓展新空间,打破发展“天花板”?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五成,仅次于深圳,空间资源紧缺特别是连片空间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新动能发展需要空间,民生改善需要空间、城市品质提升也需要空间。

“我们加强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实现了土地使用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结合。这可能是东莞与其他城市的一个不同之处。”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吕鹏说,东莞正大力推进实施连片土地统筹、产业空间更新、低效用地处置三大行动,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展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迈进特大城市,基层治理如何更加精进?

东莞人口结构特殊,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数量倒挂严重,人口流动性极大。公共服务保障和社会治理的压力较大。这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市级强化统筹、镇村充满活力、市镇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并推动城市管理实现从“规模供给”到“品质供给”的转变,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面对各地“抢人才”,如何变人口优势为人才优势?

东莞已拥有各类人才.4万,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还是紧缺。公办学位、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就业岗位、停车位“民生五个位”还有短板,都影响着人才“进莞来”以后,能不能“一见生情,日久深情”。

机遇寓于挑战之中,垂青于有准备者。这些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眼力与脑力、定力与耐力,关系着东莞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新征程上,自然不会是一路坦途,定会遇到各种沟坎和风雨。已走过千山万水,何惧跋山涉水,鼓足精气神,实干加苦干,豪情又豪气,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迈过。

珠江奔涌,拥湾向海,万里可期。

正可谓:东风浩荡,莞香神怡,豪情激扬,迈进佳境!

(经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季正聚、庞彩霞、熊丽、郑杨、郭子源、赵田格格,执笔:熊丽、郑杨、郭子源,统稿:季正聚、庞彩霞)

来源:经济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525.html
------分隔线----------------------------